欢迎您光临颖颖女装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河湟开边”记载较少,对宋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作者:颖颖女装网
文章来源:本站

  欢迎来看子正寻道。

  导读:河湟开边对于文强武弱的宋朝来说,可谓是一个壮举。这一事件具体指的是在北宋熙宁年间,受到当时宰相王安石的支持,然后由王韶主持,宋朝一举收复了宕、叠、洮、岷、河、临六州的战役。这一系列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宋朝的威望。

  在古代的大一统王朝中,宋朝的国土面积算是比较小的。因为自从赵匡胤立国开始,围绕在宋朝边上,就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政权。北方有强大的契丹、北汉,南边有南唐、南汉等国家,西边还有难缠的西夏,导致宋朝每一次扩张国土,都面临着血与火的惨烈战争。由于西夏和契丹国力强盛,宋朝受到了很大的军事威胁,多年来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在宋神宗继位以后,他便立志改变宋朝在西部面临的压力,如果有可能,彻底解决掉西夏的威胁。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宋朝开始发动“河湟开边”的军事行动。

  河湟开边对北宋来说,有巨大的好处。接下来详细诉说一下。

  由于宋朝的统治出现了许多问题,经济、军事都出现了疲软。在宋朝皇帝的示意下,王安石开始了变法。变法过程中,对经济、军事都做出了很大的改变,一些受到损害的利益集团,开始了阻止、中伤,甚至罢免王安石的行动。作为王安石本人,肯定知道变法有利于国家和百姓,便想在某一个方面做出一个壮举。

  恰好“河湟开边”的军事行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证明了王安石的军事改革是正确的,也加强了整个变法的合理性。

  要知道宋朝军队在西北地区,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多年没有尝过畅快淋漓的大胜仗了。结果河湟开边的大胜,增强了宋朝军队的士气,相应地西夏和吐蕃的军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这时曾经受到西夏扰乱的丝绸之路,也开始焕发出生机。还有给西北地区长期受到吐蕃和西夏欺压的百姓,带来了希望。

  之前的归义军政权在西北保持中华文化,现在宋朝收复了西北数地,继续传播灿烂的中华文化,促进了西北地区的民族交流。

  虽然河湟开边以后,宋朝必须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以维护当地的统治。但这一空前的壮举,既提高了宋朝的声威,也巩固了统治基础。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河湟拓边的利弊之争,其实是眼前利益和战略利益之争,是经济利益和政治军事利益的政变。

  宋神宗河湟开边在当时都引起朝臣的巨大争议,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两相辩论,也是在争论利弊。

  这里除了宋神宗本身欲大有作为,改变宋代军事不振,备受夷狄欺凌的主观因素外,军事上的战略意义是最终打动宋神宗最重要的原因。

  而这也是支持者最重要的论点。

  名将王韶给宋神宗献上《平戎策》,提出“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收复河湟“以绝西夏右臂”,使“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

  这和当时西汉对付匈奴先夺取河西走廊是一个道理。

  而且河湟自古是产马的要地,大宋控制河湟,就可以保障马源,以增强武备。

  战略意义,是战略家才能看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反对者自然看不到这个战略意识,或者对此不屑一顾。

  最终在王韶的主持下,收复了熙州、河州、洮州、岷州、宕州、叠州,收复了河湟之地。

  河湟开边一直断断续续到北宋末年,当时西夏处境已经极为困难,辽国也自顾不暇,若不是来了靖康之变,北宋拿下西夏从战略上可行的。

  宋代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强调教化百姓,且重文轻武,这些都是反对者反对的重要依据。

  在司马光等人的眼中,王韶收复河湟的壮举,不过是“徒以群羌散弱,乘俞龙珂内附之隙,徼幸以图功”。

  此外,军事行动是靠经济支撑的,河湟开边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自然耗费了大量财富。

  仅熙宁五年(1073年)一战,朝廷的军费开支的钱粮布绢就高达1200万贯匹,即使收复河湟六州后,朝廷每年仍需要向那里贴钱三百六十万万缗。

  这也成为反对者攻击的口实,而且河湟之地毕竟荒凉,在他们看来也是鸡肋。

  所以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执政,曾一度提议放弃河湟,将所得之地归还西夏,好在有识之士反对,司马光才没有全部放弃河湟。

  不是每一个官员都能称得上是政治家,有的人只能算是政客,官迷。

  也不是每一个政治家都是战略家,有的人只能看到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拘泥于陈见。

  百度百科上说:熙河开边又称河湟开边,我们统称为熙河开边。

  北宋地图

  熙河开边是北宋末年极为重要的政策之一,从北宋当时的战略部署和边境的压力来看,熙河开边如果是单纯按照王韶的短期计划(也就是单纯收复河湟地)来作战,那么对于北宋的利益是可以最大化的;但是考虑到长期的互市、商路所带来的的收益,对比北宋付出的糜费,熙河开边就得不偿失了。

  熙河开边在军事上最初被提议的时候是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了减缓北宋当时在边境的被动压力的目的,北宋的主要目的是夺取横山,横山无论在军略还是经济上意义都比河湟大。然而在横山却没有按照预期计划夺回,反而在次要地位的河湟地有了极大的进展,熙河开边只是神宗时期的不稳定的阶段性成果。

  当王韶上平戎策的时候,他所注重的就是要收复河湟,这样才可以达到让西夏陷入腹背受敌的处境。他提出的策略确实起到了相应的良好作用,促进了西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当时北宋的财政其实因此反而得到了助益。

  但是,无法夺取横山使得开边的成效只是昙花一现,北宋朝廷实质上陷入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困境,除去王韶兵发河湟,短时间内收获到了很多战利品并坚持维护了当地的商业发展、文化融合外,他的策略中长远的计划其实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人亡政息。

  再加上朝廷内部倾轧,在哲宗早期任用司马光等人时开边是王安石强力推荐的,王安石下台后自然也无法继续执行,而蔡京则借此却又重拾开边往事,然而说到底他并没有太过关心熙河二州的具体情形,继续主持开边事宜不过是政治手段。等到童贯等率军收复了横山等地,才又收复了河湟地。但是当地民众对于宋军早就怀恨在心,为了维持边境稳固,周围的府库都被抽调一空,每年需要多花掉上万贯钱,即使如此依旧无法供应军队所需,导致了当地粮价增长迅速,税收也越来越重,使得西北地区形成了一个影响十分恶劣的恶性循环。

  反过来再看,尽管耗费了如此多的钱粮,还是有所成效的。宋朝利用了招募弓箭手的一系列制度,解决了部分开垦田地、招募军队及修造水利工程的任务,也把部分异族人民拉入了宋朝的真正统治下;另一方面更是进一步缓解和西夏的边境冲突,打造了相对和平的关系。这样的积极意义在哪怕糜费千万的背景下也不能被忽略。

  综上,个人认为熙河开边的整体思想是值得赞同、推广并应该付诸实施的,其具体要落实政策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至于中期的糜费就来背黑锅的情况则只能见仁见智,看切入点在哪里,再具体分析了。

  

“河湟开边”记载较少,对宋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河湟开边”记载较少,对宋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颖颖女装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