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汇海服装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都有什么含义?

作者:颖颖女装网
文章来源:本站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和期颐等,都是古代用来表示年龄的词语。

  它们形象而含蓄,深邃而雅致,充满浓厚的文化底蕴。可见,古人表示年龄通常不用数字,而是用文字,那古代是怎样表示年龄的呢?

  豆蔻,对应成语“豆蔻年华”,那豆蔻年华到底是多少岁?其实,古代“豆蔻年华”指的是13-14岁的女孩子,一起来看下。

  豆蔻,又名草果,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产自岭南,外形像芭蕉,花淡黄色,秋天结果,果实扁球形,种子像石榴子,有香味,可入药。

  《本草》记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就是说,南方人根据豆蔻尚未大开而像怀孕的形态来给它命名。

  而古人常用豆蔻来比喻少女。

  唐代诗人杜牧在《赠别》诗里写:“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句诗意思:少女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13岁年华,就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豆蔻一般初夏开花,花是一串串的,上面一个个小花朵。在含苞待放时,花骨朵带有一丝淡黄色,非常符合13岁左右小女孩的形象。

  因此杜牧那两句诗是最经典形象的。

  杜牧曾在扬州做官,后来要回长安了,分别时就给扬州相好的歌妓张好好写下了这首《赠别》诗,当时张好好正是13岁左右的少女,杜牧就用豆蔻花来形容她柔美轻盈的身姿。

  综上,豆蔻一是指有果实和种子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出的淡黄色小花就是豆蔻花;二是用豆蔻比喻为13-14岁的少女。

  其他形容女孩子年龄的优美词语,碧玉年华指16岁,桃李年华指20岁,花信之年指24岁等。中华文化形象生动、含蓄唯美,韵味悠长。

  及笄(jí jī),又叫既笄,对应成语“及笄之年”。在古代汉族女子年满15岁就可结发,用笄贯之。

  什么是笄?《说文》解释:“笄,簪也”。笄,就是古代女子用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

  古时行笄礼表示成年,说明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礼记》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我们在一些古装剧里也会看到,古代女子结婚后都是束发及笄的,而在少女时期则披发留刘海等。说明古代女子结婚前后装束不一致。

  因此,及笄指的是古代15岁的女孩。

  那么古代15岁男孩呢?古代男孩一般15岁束发,这时还要学会各种技艺。归有光《项脊轩志》提到:“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关于及笄,我们还可联想到这些,如“总角”指幼年的儿童,把头发挽成小髻,很是可爱。垂髫,同样指儿童幼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

  弱冠,古代汉族男子20岁行弱冠礼。弱冠之年就是20岁,弱即弱小,冠即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如同现在举行成人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综上,古代男女成年及结婚年龄,与现代都大不相同,这就是古今差别。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浓浓的古文化,何其幸哉。

  这里要提到“万世师表”、“大成至圣先师”-孔圣人。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总结他自己的,说他15岁致力于学习,30岁自立,40岁不被外界事物迷惑,50岁懂得顺应天命,60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70岁能随心所欲不越规矩。

  所以,“知天命”就是指50岁的年纪。

  “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说:

  人活到了50岁年纪,就应该懂得顺应天命。当然顺应不是要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

  也就是说,人到了50岁之后,知道理想实现很难,因而做事不苛求结果。毕竟50岁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但在50岁后,虽然仍然发愤图强,但对个人荣辱等也已看得淡然了。

  毕竟,一般来说,人活到了50岁,生活阅历丰富,心智更加成熟,而且累积了半生财富,因而大多数人不会在这个重要年龄段,再去大力冒险、苛求成功,而是求稳。

  我身边一些人50岁内退后,还想凭借之前的人脉、平台等,好好发挥“余温”,于是大力投资、开店等,不断折腾,结果弄得半生积蓄毁于一旦,更有甚者还倒欠了一屁股债。

  因此,不得不说,孔圣人是有先见之明的,他告诫人们在各个年龄段里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这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五十而知天命,50岁了,努力但不苛求,顺应就是进步。

  花甲,对应成语“花甲之年”。那花甲之年到底是多少岁?这涉及到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它是以天干和地支依次错综来搭配的。这较为复杂,我们的父辈对此很熟悉。

  简单说下甲循环,古代以10天干配12地支,以60为一循环,有6个甲,分别为: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这样一个循环,古人称为周甲,又称“花甲”。

  然后,以此类推。古代用这种方法来纪年,60年周而复始,后来也就用“花甲”来代称60岁。相关成语有年逾花甲、年登花甲等。

  唐代诗人赵牧在《对酒》中写:“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写:“祝我賸周花甲子,谢人深劝玉东西”,这里花甲就指60甲子,也叫花甲。

  清孔尚任《桃花扇》:“年时此日,问苍天,遭的甚么花甲”,这里花甲指年月或时代。

  还有《说岳全传》第六十四回:“凡有人祭奠的,必是叛臣一党,即要拏去问罪。况且行文画影,有你面貌花甲,如何去得?”这里花甲指年纪或年岁。

  综上,这里花甲不是指吃的食物,一般称花甲为60岁,最常见的成语是“花甲之年”。

  古稀,对应成语“古稀之年”,那古稀之年又是多少岁?古稀也叫“古希”,“人生七十古来稀”,说的就是一个人到了70岁的年纪。

  一个人活到了70岁,算是高龄了,尤其是在人均寿命不高的古代,因而古人认为人活到70岁是很稀少的,故而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关于古稀,最经典的两句诗是杜甫写的《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明朝唐寅(唐伯虎)为感慨自己活过了“古稀”而填了一首《七十词》: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

  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古代活过70岁“古稀”老翁等大家,堪以稀少称奇,而他们在古稀之年回首往事时,如果毫无建树,仍不免长吁短叹,唏嘘不已。

  在一千多年前名家中,古稀者寥寥。但几百年前与唐寅同时代的名家如《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三言”作者冯梦龙、书画家郑板桥等,都过了古稀之年的,而现代古稀者更是比比皆是。

  耄耋,读作mào dié,对应的成语是“耄耋之年”。这个词语相对比较生僻,我们见得也不多,很多人也不知其读者和意义。

  耄,从汉字看,耄是形声字,上形下声,读音为“冒”,“耄”指年纪约为80-90岁。耋,读音为“迭”,年纪为80岁。耄耋之年,就是指80-90岁的年纪,有时也指人年纪很大。

  人活到80-90岁耄耋之年,不仅在古代属于高龄高寿,在现代也不是很普遍。毕竟人活到较高的年纪后,身体各个器官衰老速度加快。

  曹操在《对酒》写到:“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意思是人活到八九十岁,也算是寿终了。蒲松龄《聊斋志异》:“君无大贵,但得耄耋足也”。

  不是人人都能富贵和福寿兼得,能占其中之一,成为耄耋老人,也算知足了。对于福和寿,古时称谓有区别,一般来说,男性称寿,女性称福,我们现在是福寿通用。

  期颐,读意为qī yí,对应成语“期颐之年”。期颐老人,一般指100岁老人。期颐这个词形象、生动,期是期待、指望,颐是供养、赡养。期颐意思是:100岁老人饮食起居等都不能自理了,一切都期待他人来供养与照顾。

  期颐也是有出处的,《礼记.曲礼上》记载:“百年曰期、颐”。

  郑玄解:“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孙希旦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

  百岁,在古代与现代,都是少之又少的高龄,古时称百岁为“期颐之年”。我们现代没有这样文绉绉称呼百岁老人,除非在文学作品中。

  期颐一词,最早源于汉朝戴圣编辑的《礼记.曲礼篇》中,我们一起来学习下古代是如何从小到老来称谓的。

  人生十年曰幼,学。

  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壮,有室。

  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政。

  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

  八十九十曰耄,廿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

  百年曰期,颐。

  “百年曰期,颐”,是说人生以百年为期,因此称百岁为“期颐之年”。颐即颐养,我们还对一个成语非常熟悉,那就是“颐养天年”。

  “期颐之年”还有一个近义词叫“颐养人瑞”,同样也是指百岁老人年事已高,需要或指望儿孙等来供养或赡养。

  “期颐之年”这个词见证我国传统的孝文化,我们对于哺育、养育儿孙成长的老人,在他们含辛茹苦一辈子后,更要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综上,豆蔻年华指13-14岁的少女,及笄之年指女子15岁结婚年纪,知天命是50岁,花甲之年是60岁,古稀之年是70岁,耄耋之年是80-90岁,期颐之年是100岁。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充满了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的脉流,让古文化的馨香、雅致、丰润、含蓄及唯美等,流传并沿用至今,为老祖宗的智慧点赞!

  如今,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古代表示年龄的词汇,在流传数千年以后,我们仍在使用,这足以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为此自豪!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古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有些称谓现在还能听到,显得形象而含蓄,深邃而雅致。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娉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枝头二月花。”《赠别》(杜牧)柔弱美丽的十三岁多的少女,像是二月初起刚发芽的豆蔻梢头的嫩芽。豆蔻原来比喻嫩芽,这里比喻芳龄十三岁的少女。再加上“年华”二字,点明了这个令人喜爱、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的美丽年龄。

  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古代女孩子十五岁就可以结婚了。“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对酒示行》

  知天命:指五十岁。“知天命”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淡然。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花甲:指六十岁。甲是天干的第一位,用于作顺序第一的代称: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年满六十为花甲。《论语》中有“六十而耳顺。”

  古稀:指七十岁。“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杜甫)七十岁称为“古稀”,意思是说古时候的人能够到七十岁,这是一件很稀少的事情,应该值得珍惜剩下的时光。

  耄耋:指八九十岁,年纪很大的人。耄指八十岁,耋指九十岁。语出东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指百岁高寿。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茶”字的草字头即双“十”,相加即“二十”,中间的“入”分开即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相加即“十八”。中底部连在一起构成“八十八”,再加上字头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名茶寿。

  现代人对年龄的划分与称谓,往往是以年岁的增长而定的。阅读古文时,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是我们读古文时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比较复杂,作为古文化常识,在阅读古诗文时必须了解,不然就可能弄不懂或者闹笑话。

  一襁褓

  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常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二孩提

  指二、三岁的儿童。“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

  三龀

  指儿童换牙时,即五、六岁时。“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

  四垂髫

  指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五总角

  未成年人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指童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卫风·氓》

  指女孩子十三、四岁。“娉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枝头二月花。”《赠别》(杜牧)

  “笄”本义是妇女用的簪子,指女孩子十五岁,古代女孩子十五岁就可以结婚了。“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对酒示行》

  八束发

  指男子十五岁。“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九冠、加冠、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左右。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以示成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滕王阁序》

  十而立

  指三十岁。“三十而立。”《论语》

  指四十岁。“四十不惑。”《论语》

  指五十岁。“五十知天命”《论语》

  指六十岁。天干地支按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至癸亥,错综参互相配,称花甲或花甲子。《论语》中有“六十而耳顺。”

  十四耆艾

  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

  指七十岁。“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

  指高寿,老年。耄指八十岁,耋指九十岁。

  十七期颐

  指一百岁。“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次韵子由》

  豆蔲~女子十三岁(含苞待放)

  及笄~女子十五(盘头,长大成人)

  知天命~五十岁(荣辱不惊,淡然处世)

  花甲~六十岁(天干地支组合,一轮回,耳顺)

  古稀~七十岁(人和七十古来稀,珍惜剩余时光)

  耄耋~八九十岁(耄八十岁,耋九十岁,寿登)

  期颐~百岁(颐养,需要子孙照顾,颐养天年)

  这些都旧时人们对年龄代称: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龄;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的年龄;

  知天命,指五十岁的年龄;

  花甲,指六十岁的年龄;

  古稀,指七十岁的年龄;

  耄耋,指八十至九十岁年龄;

  期颐,指一百岁的年龄。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古人对年龄的表达含蓄而有趣,他们往往不会直戳戳地告诉人,自己有多少岁了,而是用一个称谓来替代。比如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下面,浅阳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它们各自的含义。

  提起豆蔻这个词,我们自然就联想到了与之相关的一个成语“豆蔻年华”。

  这个成语出自杜牧的一首诗《赠别》,其中有两句这样写道: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意思是说,十三四岁的女孩体态婀娜容貌清丽,就像二月初里绽放的豆蔻花。

  这首诗是杜牧准备离开扬州去长安担任监察御史时,他赠给相好歌妓张好好的一首离别诗。在这首诗里,杜牧用豆蔻指代少女张好好。

  那么豆蔻是一种什么花呢?

  实际上,豆蔻是一种草本植物,它分草豆蔻和肉豆蔻,其中草豆蔻是南方本地土著,作为药用;肉豆蔻是舶来品,老家在国外,引进的年代大概在清朝。可见,生活在唐朝的老杜大概率没有见过肉豆蔻,他笔下的豆蔻,应该指的是草豆蔻。

  豆蔻的幼苗和山姜很相似,它是初夏开花,花蕾成穗状,穗头呈深红色,此时的豆蔻花欲开未开娇艳欲滴的样子,很像十三四岁的少女,白得纯洁,红得粉嫩,给人一种娇俏的灵气。

  于是,浪漫的古人就用豆蔻来形容13岁的少女,豆蔻花还有一个称谓,叫“含胎花”,都是特指少女。

  在古代,古人一般结婚早,女孩子到了15岁 就可以结婚,于是人们便把15岁的女孩子称为“及笄”,也称“笄年”,表示她们已经到了婚嫁的年龄,是一种成熟的象征。

  然后,家里人就要为她们举行一个成人礼,即及笄礼。这个礼仪起自周代,主持笄礼的是家族中的女性长辈。如果这个女孩子一直未许配人家,笄礼也可以延迟到她20岁时举行。

  在《礼仪·内则》中曾有这样的记载:

  “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

  “笄”,是指古人盘头发时用的簪子,行笄礼时,要先将女孩子的头发绾成一个发髻,再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然后由女性长辈用簪子插入来固定发髻。

  女孩子受笄后,就要开始学习各种生活技艺,像“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就是教导这些女孩子嫁入夫家后,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侍奉公婆等一些列成为贤惠妻子的必备技艺。

  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为政》:

  五十而知天命

  所谓天命,就是指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这句话是说,人只有真正到了50岁,才会顺应自然法则,看透人性本质,从而让自己安稳地生活下去。

  很多时候,人们的“烦恼”很多,其实就是因为 自己没有看透。生而为人,我们都无法摆脱欲望对我们自身的束缚,比如感情、钞票、尊严……等等,有欲望是好事,它能促使我们去追求更好的生活,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原始的驱动力却也会蒙蔽我们的双眼。

  就像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人都是要死的》这部小说中写道:

  您到这个世界上早晚又要离开的,怎么居然在这里啥都想要?

  在很多年里,我们都会在欲望的驱使下不断地追逐自己渴望的一切,因为我们年轻,相信人定胜天。可是当自己真正到了50岁时,这才猛然意识到,有些东西估计自己这一辈子都无法得到。

  因为自己的选择,可能早已背离了自己的初心。就像当初我们非常渴望一份纯洁的感情,可是当面临鱼与熊掌的选择,因为私心,自己却放弃了爱情,选择了现实。就像我们都渴望拥有健康的身体,可自己却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如果不多赚些钱,等将来自己老了就没钱养老没钱就医,于是我们就拼命地透支身体拿健康去换钱。

  多年以后,当我们失去了健康与真爱,自己才意识到,目前的现状就是自己当初的选择,那些我们渴望得到却穷极一生都没有得到的,恰恰都是被我们自己亲手所放弃。

  或许有人会问,那么我们当初的选择还有意义吗?最终的结果是不是命中注定?

  事实上,浅阳写了这么一大段,就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当一个人真正地看清自己、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是五十年。

  到了此时,我们再回过头去看来时的路,这才发现,原来我们一直自作聪明地走了很长一段路,而有些却是弯路,但时光已一去不返,既然已经走到了现在这个地方也就根本无法回头。

  所以五十年的时光,让我们看清了命运的轨迹,从而对人生也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悟, 既然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一手所造就,自己就应该将得失“清零”,不怨天尤人地过好当下的日子。

  “花甲”这个词语的来历与我国古代历法密不可分。

  古代历法是以天干地支相配来纪元。天干有十个,排列顺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排列顺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为了纪元,古人将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互相组合,单配单,双配双。组合时,以十个天干为主,从“甲”开始,与十二地支依次匹配。当十个天干都全部用完,就再从第一个天干开始与第十一支相配,这样类推下来一共就有60个组合。

  因为这60个组合是一个循环,它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所以古人就把它作为一甲子,称“六十甲子”。

  又因为,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匹配的时候都是相互交错的,古人又把六十甲子称为“花甲”或“花甲子”。这种叫法一直流传至今,所以,生活中我们往往习惯将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称为“花甲老人”或“花甲之年”。

  古稀这个词出自杜甫的一首诗《曲江二首》(其二),其中有一句这样写道: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老杜是从盛唐的尾巴走来,此时大唐经历了安史之乱,到处是一派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景象,早已没有了盛唐时的风流。

  为了喝酒,他典卖自己的衣服去换酒钱,后来衣服典当完了,他就到处赊账,以至于他所到之处,都有欠下的酒债。那么,为啥诗人要做酒鬼呢?

  他在诗中给出了答案,“人生七十古来稀”。就是说他能够一路磕磕绊绊地走到现在,已经是上天的恩赐了,可见在古代,能活到70岁的人太少太少了!

  明朝的唐寅读了杜甫的这首诗后,他感慨人生苦短,他打趣自己已活过了“古稀”,便填了一首《七十词》: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足见古代的“古稀”老人有多么少见了。不过此一时彼一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人的寿命都很长,活到七十岁早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

  “耄”指九十岁、“耋”指八十岁,这个词出自曹操的《对酒歌》: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以音喻意”的现象,由于猫自古以来就是吉祥物的代表,猫同“耄”,代表长寿;蝶同“耋”,表示美好,耄耋组合在一起就是对八、九十岁老寿星的称呼。

  期颐也称为人瑞,它是指100岁的老人,古书《礼记》曾这样写道:

  “百年曰期,颐”

  期表示期待的意思;颐表示抚养的意思。这句话是说,百岁老人应该由子孙们去好好侍奉赡养。

  在古代,因为医疗水平落后,生活条件差,虽然人人都渴望长寿,但却很难达到。很多皇帝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寻找长生不老丹,终其一生地追求长生不老,但最终长生不老只能存在于神话传说中。

  可见,活到一百岁是一件让人多么称心如意的事情,所以古人就用“期颐”指代百岁老人。

  结语:

  我们的祖先充满智慧,他们对每个年龄段的称谓完美诠释了其各自的特点。我们也正因为有了每个年龄段的经历,才使得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成了我们最美的时光。那么,享受现在的年龄,珍惜当下的拥有,就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幼学之年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含蓄地表达人们的年龄,往往借用一些其他的专用词语来表达,这就是古代年龄的称谓,也叫古代年龄的别称。我根据多年收集的资料重新整理,现在按照从幼到老的顺序进行编排,依次共有以下四十多个,这是目前最完整的:

  1.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也叫三朝。有些地方有“洗三朝”的习俗。

  2.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明代程登吉的《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也泛指生日,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3.襁褓:指刚知道发笑尚在襁褓中的未满周岁的婴儿。

  4.孩提:指 2~3岁的儿童。幼儿时期· 孩提之童。——《孟子·尽心》。也有写作“孩抱”或“提孩”的,例如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之句。

  5.垂髫( tiáo):亦作垂龆 ,也称作“垂发”,指儿童或童年;髫,儿童垂下的头发。晋陶潜《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龆龀 [ tiáo chèn ],也称“童龀”,指儿童乳齿脱落,更换新齿的年纪。即童年,也就是少年儿童时期。《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的说法,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龆龀”。

  7.总角:意指童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上各扎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是聚拢束结的意思。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孩提时代

  8.九龄:指孩子九岁。是孩子的教数之年,所以也称教数之年,出自《礼记》。

  9.黄口:即十岁以下儿童的统称。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典出《淮南子》卷十三《氾论训》。发展语义为无知的年轻人,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亦作“黄颔小儿”、“黄口小儿”、“黄口小雀”。

  10.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又因为十岁的幼儿可以外出求学,所以也称“幼学之年”或“外傅之年”。

  11.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在古代,女孩子到了十二岁的年纪要戴钗,所以后来金钗就成了女孩年纪的代称,“金钗之年”也特指女子十二岁。”

  12.豆蔻:代指13岁女子的年龄,即少女的青春年华,也说“豆蔻年华”。杜牧的《赠别》中有“婢婢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之句。

  13.舞勺之年:意思是指男孩子13至15岁期间学习勺舞。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14.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的意思,指十四岁。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 流眄(miǎn)鬟鬓(huán bìn)低。”

  古代的及笄

  15.及笄【jí jī】,亦作“既笄”,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了15周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后用及笄之年可表示为十五岁女孩。古代女子在十五岁时,若已许配,就束发戴簪,若未许配,就在二十岁时束发戴簪。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作为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16.志学:指十五岁。也称“束发”或“成童”。《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古代男子到了15岁左右,要将头发由两髻(总角)束成一髻叫做“束发”,束发表示已经到了少年时期,所以也叫“成童”。归有光《项脊轩志》有“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句。

  17.碧玉年华、破瓜之年:也称“二八之年”,即二八一十六的意思,指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宋·陆游《无题》诗:“碧玉当年未破瓜,学成歌舞入侯家。”

  18.舞象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是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是成童的代名词。 [1] 原本是古武舞名。语出《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所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19.二九之年:即二九一十八之意,故指十八岁,多指女性。《初刻拍案惊奇》中有句:“韩子文……年过二九,尚未有亲。”

  20.弱冠:指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也称“始冠”、“及冠”、“冠岁”、“七尺”、“加冠”、“冠年”。孔颖达解释说:“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冠。”弱,年少。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要举行加冠礼,故称。

  21.桃李年华:特指女子二十岁,也称“待年”或“待字”。语出《后汉书 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古文中常有“待字闺阁”的说法。

  22.花信年华:花信,指开花时期。意思是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出自《元夕后连阴》。

  23.摽梅之年:也多误写作“标梅之年”,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子已到了适出嫁的年龄。语出《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24.有室之年:在古代指结婚之年。室,家室,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记 · 曲礼上》: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25.而立:也称作“立年”、“始立”、“始室”、“壮室”,指男子三十岁。三十而立。

  26.半老徐娘:一般指30岁的妇女,也称年老而尚有风韵的妇女。

  苏轼的不惑之年

  27.不惑:意思是指人到中年,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所以不惑之年作为40岁的代称。

  28.天命:指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淮南子·鼠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也称作“半百”、“知命之年”、“知非之年”、“艾服之年”、“及艾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

  29.开六:古人称老年人年龄进入一个新阶段谓之“年开”,十年为一秩,开六即第六秩的开始,也就是五十一岁叫做“开六”。

  30.耳顺、花甲之年:指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六十岁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故也称“耳顺之年”;六十岁可以拄杖行走于乡里,故又称“杖乡之年”。也称“下寿”。

  31.开七、华甲:古人称老年人年龄进入一个新阶段谓之“年开”,十年为一秩,开七即第七秩的开始,故六十一岁叫做“开七”。“华甲”中的甲,即甲子的甲;“华”字的繁体字“華”可分为六个十字和一个一字,因此,六十一岁也称作“华甲”。

  古稀之年

  32.古稀:也称“杖国之年”、,指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33.杖朝之年:指男子80岁,意思是年过八十就可以允许撑着拐杖入朝。语出《王制》。也称“中寿”。

  34.耄耋(mào dié):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汉曹操《对酒》:“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35.期颐:也称“上寿”,指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36.花甲重开:花甲是60岁 ,花甲重开 ,就是两个60 岁,指一百二十岁。

  37.古稀双庆:古稀是70岁,双是两个,即两个70,也就是一百四十岁。

  耄耋之年

  除此之外,也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大耆”,也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迍邅(zhūn zhān,难行的样子),故云。”《西游记》第四三回:“老师父步步逢灾,纔脱了魔障,幸得这一路平安,又遇着黑水迍邅。”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说一个名人趣事:

  话说乾隆一晃就老了,他不想退位。可是他自己又说过,他不能超过自己的祖父康熙在位的时间。于是他忍痛割爱,在自己在位时间将要到达康熙在位时间时,他宣布退位。

  退位了,每天不用上朝了,不用日理万机了,乾隆闲了。可闲了又觉得没劲,闲的慌,怎么办?

  那就“饭饱生余事”吧!乾隆决定要开千叟宴。让全国的老寿星齐聚一堂。

  一时间,全国各地的老寿星都跃跃欲试,大家按照时间都往京城赶。

  这一天,场面非常壮观。杯盘罗列,笑语嫣然。席间乾隆发现有一个老人须发皆白,可精神矍铄。乾隆一问,老人说他已经141岁了。

  高寿!乾隆挑起了大拇指。略一沉吟,一个上联脱口而出:古稀双庆又多一度春秋。

  众人都齐声喝彩。乾隆得意洋洋:众位爱卿,谁能对朕的下联?

  才子纪晓岚作答: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

  众人都为纪晓岚点赞。那么这两联是什么意思呢?

  这两联的意思都是在说这个老人的年龄 ,141岁。

  回到这个问题,咱们一起说说古人如何表达年龄。

  豆蔻是一种植物。它的芽很嫩,古人就用它来形容含苞待放的女孩年龄。豆蔻年华,指的是16岁。

  古时候的女子在15岁之前头发不是绾着的。到了15岁,女子就可以把头发绾起来,并且插上簪子。这时候的女子就到了婚龄,可以结婚了。及笄指的是女子15岁。

  50知天命。人到了50岁算是活明白了。功名利禄都看开了,处事淡然了。该努力也努力但是是在尽人事,听天命。知天命指的是50岁。

  花甲之年,指的是60岁。头发已经白了,老了。

  “人到七十古来稀”。古人寿命比较短。能活到70岁,自古以来就很稀少了。古稀指的是70岁。

  回到上文的故事,您这回明白了吧?古稀双庆又多一度春秋。古稀70,双庆,庆祝两回70岁生日,70加70,140岁,又多一春秋,是1年,加一起就是141岁。

  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花甲60岁。花甲重逢,两个60岁,外加三七岁月,三七21,加一起也是141岁。

  [呲牙][呲牙]不得不赞古人的智慧!咱们继续聊题目的话题。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国画里有画猫和蝴蝶的,画的猫蝶,谐音就是耄耋,吉利,给人送祝福的意思。祝长寿。

  百岁老人。在古代活到百岁几乎是凤毛麟角了。

  如今,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人的寿命普遍提高 ,长寿老人很多了。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谢谢大家阅读。

  问题: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都有什么含义?前言

  豆蔻,十三四岁,出自杜牧绝句《赠别》。及笄,15岁。天命,五十。花甲,六十。古稀,七十,出自杜甫《曲江》诗。耄耋,80-90。期颐,一百岁。

  杜牧有七言绝句《赠别二首》, 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诗中所称的“豆蔻”,形容指女孩的年龄段在十三四岁。

  豆蔻是一种花,嵇含《南方草木状》云:

  豆蔻花,其苗如芦,其叶似姜,其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花微红,穗头深色;叶渐舒,花渐出。……《本草》亦状其花之吐而尚含蕴于叶间,有如人之娠耳,

  宋·刘黻《 贤女祠》诗云:

  山崦人家聚,路旁贤女祠。不移初嫁志,宁殒及笄时。

  古木有生意,清潭即旧知。吾宗女犹尔,况复号男儿。

  及笄,又叫"既笄"。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知天命有两个意思,其一,宋释智圆《读项羽传》诗云:

  发叹虞姬势已穷,乌江此夕丧英雄。当时若也知天命,佐汉应居第一功。

  这里的知天命,是指项羽不识时务。

  其二、唐朝宰相张说,有诗《岳州夜坐 》云:

  炎洲苦三伏,永日卧孤城。

  赖此闲庭夜,萧条夜月明。

  独歌还太息,幽感见馀声。

  江近鹤时叫,山深猿屡鸣。

  息心观有欲,弃知返无名。

  五十知天命,吾其达此生。

  五十知天命,典出《论语注疏·为政》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知天命,指年龄到了五十岁。

  唐诗人赵牧《对酒》云:

  云翁耕扶桑,种黍养日乌。

  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花甲指60岁。

  诗圣杜甫有七言律诗《曲江二首》,其一: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颔联是借义对: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对七十。

  古稀,是七十岁。

  曹操《对酒 》诗云:

  对酒歌。太平时。

  ............

  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

  耄耋,是年级很大的人。耄,年纪约八十至九十岁。耋,年纪为八十岁。

  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一般指一百岁老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汉乐府《满歌行》云:

  但当欢乐自娱。

  尽心极所嬉怡。

  安善养君德性。

  百年保此期颐。

  宋朝赵抃《故吴丞相充挽诗三首》, 其一 :

  富贵三朝老,公忠百辟师。

  跻民复仁寿,与国系安危。

  圣意加优注,荣途亦屡辞。

  人嗟五福内,独不享期颐。

  嗟叹吴丞相享受了五福中的四福。《尚书》记载的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即吴丞相享受了五福的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但是没有享受到长寿百岁,因此说“独不享期颐。”

  吴丞相,可能是王安石的亲家公吴充。

  古人称年龄不用数字,但是今天的很多人,都对于这种代称不熟悉了。 主要原因,还是平时说话作文很少用这些词语了。

  @老街味道

  在古代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称谓,是一种古老的文化。

  豆蔻

  豆蔻是指少女十三岁。

  豆蔻年华,典故出自唐朝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据《本草》记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 女。

  及笄

  及笄指女子15岁。《礼记·内则》“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

  笄,是古代女子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所以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年已及笄指女子已经十五岁成年了。

  知天命

  知天命指50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志学,十五岁,十五岁专心求学。

  而立之年是三十岁的代称,人到三十岁就可以自立。

  不惑之年是40岁的代称,四十岁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

  知天命是50岁的代称,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

  耳顺之年是60岁的代称,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

  花甲

  花甲指60岁。

  古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甲子,花是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花甲之年就是代表60岁。

  古稀

  古稀是指七十岁。

  杜甫的《曲江二首》中有“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高龄的人在古时是很稀少的。

  耄耋

  耄耋mào dié,耄,年纪约八十至九十岁;耋,年纪为八十岁。耄耋指的是年纪很大的人,出自于曹操的《对酒》“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

  期颐指的是一百岁老人。期是期待,颐是供养,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

  期颐之年出自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礼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襁褓,1岁以下幼童。《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孩提,2至3岁,《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

  垂髫,指儿童,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是儿童垂下的头发,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潘安《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总角,指童年,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髫年,指幼童时期,女孩7岁。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龆年,男孩8岁。

  始龀,女孩7岁,男孩八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

  黄口,10岁以下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

  舞勺,13岁至15岁,古代儿童学文舞。《礼记.内则》"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出。"

  舞象,指男子的15-20岁,是成童的代名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束发,男子15岁,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指代成童。《大戴礼记 ·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弱冠,指男子20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金钗之年,女孩12岁。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豆蔻年华,女孩13岁。

  碧玉年华,女子16岁。唐朝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桃李年华,女子20岁。明朝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花信年华,女子24岁。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知非之年,指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杖朝,指80岁,八十岁可拄杖出入朝廷。《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鲐背,90岁。《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花甲重开,120岁。

  古稀双庆,140岁。

  

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都有什么含义?

  

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都有什么含义?

  

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都有什么含义?

  

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都有什么含义?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颖颖女装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