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汇海服装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先秦时期的神秘“戎族”:他们为何来中原,后来又去哪儿了?

作者:颖颖女装网
文章来源:本站

  

先秦时期的神秘“戎族”:他们为何来中原,后来又去哪儿了?

  

先秦时期的神秘“戎族”:他们为何来中原,后来又去哪儿了?

  #行业人士招募计划#

  先秦时期的“戎族”,其实并不神秘。

  王国维先生写过一篇著名的《鬼方昆夷玁狁考》,深得学界认同。此文开头一段话,对本题目的问题,已经说了七七八八。

  其云——

  “我国古时有一强梁之外族,其族西自汧、陇,环中国而北,东及太行、常山间,中间或分或合,时入侵暴中国,其俗尚武力,而文化之度不及诸夏远甚,又本无文字,或虽有而不与中国同。是以中国之称之也,随世异名,因地殊号。至于后世,或且以丑名加之。其见于商、周间者,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其在宗周之季,则曰玁狁。入春秋后,则始谓之戎,继号曰狄。战国以降,又称之曰胡,曰匈奴。综上诸称观之,则曰戎、曰狄者;皆中国人所加之名;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曰玁狁、曰胡、曰匈奴者,乃其本名。而鬼方之方、混夷之夷,亦为中国所附加。当中国呼之为戎狄之时,彼之自称决非如此,其居边裔者,尤当仍其故号。故战国时,中国戎狄既尽,强国辟土,与边裔接,乃复以其本名呼之。”

  王静安先生说得极清楚——

  第一,中国古时,太行之西北,有俗尚武力之“强梁”,文化又不及“中原诸夏之国”“远甚”,于是被看作“外族”。

  第二,因 “强梁外族”,“时入侵暴中国”,“中原诸夏之国”“随世异名”称之,“或且以丑名加之”。

  第三,商周的时候,对此“强梁异族”称鬼方、混夷、獯鬻。宗周之季,则称玁狁。

  第四,春秋之时,则开始称戎,继之称狄。战国以后,又称胡,称匈奴。

  第五,以上各种称谓,包括戎、狄,都是“中原诸夏之国”起的名字;而鬼、混、獯鬻、玁狁、胡、匈奴,是其本名。鬼方之“方”、混夷之“夷”,也是“中诸夏原之国”附加的。

  第六,及至战国,没人再说“戎狄”了,因为“强国”出现了,开疆辟土,或收为“国土”或“族裔”融合,再说起也说其本名了。

  文中接着说——

  “此族春秋以降之事,载籍稍具,而远古之事,则颇茫然,学者但知其名而已。今由古器物与古文字之助,始得言其崖略,倘亦史学家之所乐闻欤?”

  王国维说,“强梁外族”春秋以后的转圜变化,古籍记载比较详细;远古的情况,往往只有名字传下来。此文章拟结合古器物和古文字,探讨究竟。

  他做了很多考证,不在赘述。

  由此可知——

  “戎”,是春秋时期,“中原诸夏之国”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谓。之前和之后,都不这样叫。

  离开王静安先生的论述,进一步说——

  上述那些称谓,包括“戎狄”,并非现代意义的“民族”概念,而一是地域概念,二是文化概念。

  《礼记.王制》曰:“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

  这是说“五方”所居地域不同,风俗不同。

  《左传》载:“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

  这是东周大夫辛有,僖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638年,在去今河南伊川一带路上,看到有披着头发的人在田野里祭祀,感叹说,不到百年啊,这就是戎呀,他们的礼仪文化先衰亡了。

  这是认为戎人文化不行。

  “戎”,“兵也”。《尚书》曰:“诘尔戎兵”;《诗经》云:“弓矢戎兵”。小篆,从戈从甲,为兵器总称;引申为持兵器以侵掠者。

  所以,春秋隐公、桓公出现的“戎”,统指西方持兵器入侵族群。

  当然,当时诸夏的人们,也认为这些人“没有文化”,不懂中原礼仪。

  客观地说,当时中原诸夏,是有些“地域歧视”和“文化歧视”的。

  比如,“狄”为“犭”旁,《说文》云为“犬种”;还说,“蛮”、“闽”都是“它种,从虫”。

  其实,中原诸夏,不少也来自羌夷之地。

  周人祖先有姜姓,姜即为羌。华夏之族皆出于西部无疑。

  周人壮大之后,又称殷商为夷人。《逸周书.明堂篇》云:“周公相武王以伐纣夷,定天下。”

  《太誓篇》、《祭公篇》、《世俘篇》皆称“夷殷”或“殷夷”。

  当时的殷商,其实已居于中原。

  另,楚,原在中原,后南迁,于是称为“蛮”。周昭王三次南征,打击“南蛮”,致淮水流域的“东夷”亦来朝见。

  后来,楚国强大,参与诸侯争霸,又成了中原诸夏之一。

  说回到“犬戎”。

  《诗》《书》及青铜等古器,皆无“犬戎”记载。“犬戎”之名,始见于《左传》《国语》《山海经》《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即均在春秋战国时期。

  《纪年》载,周穆王西征犬戎,取其五王,迁戎于太原。

  这大概是“戎族”最早进中原。

  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灭亡。这大约是大规模的第二次。

  然后比较著名的,就是晋秦斗法,邀陆浑戎迁居伊川,这是在僖公二十二年,即前638年。

  《注》云:“陆浑之戎盖其本名,允姓,本居于瓜州。”

  “瓜州”,为现在甘肃敦煌一带。其实并不很远。

  前面说到,陆浑戎迁来之前,伊川已有“戎族”居住,或许是穆王迁来的一部。

  《左传》载,襄公十四年,即前560年,晋国欲擒陆浑戎头领之子驹支,又说其是姜戎氏。就是说,陆浑戎还可能是周族的母系一支后裔。

  前525年,晋国终以其曾降于楚为名而伐陆浑戎。此后,伊洛一带的戎族政权就都不复存在了。

  戎族的“族众”呢,一定是融于当地了。

  说来说去,所谓的“中国、夷、蛮、戎、狄”五方,其实是一个变动的不很清晰的概念,而不是现代意义的民族概念。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反反复复,发生过不知多少次“族群”融合。请注意,是说“族群”融合,这才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

  在2022年的时候,发现了第二座王级大墓,不仅规模相较于之前要大,就连陪葬品数量也更为震撼。这座墓长有7,85米,宽有5.5米,就连深度都有将近7米。而且墓中的棺椁保存比较良好,就连里面的木棺都只是顶部和侧面腐朽了,曾经红色的漆皮基本上都在。此外,这座墓跟之前发掘的墓最大的不同,就是除了殉牲外,木棺外的椁内还有5具殉人。由此可见墓主人身份的尊贵。在殉人的旁边,考古专家还发现了铜车马器、编磬、玉扳指、骨贝、陶、金玉玛瑙以及饕餮夔[tāo tiè kuí]纹铜编钟等陪葬品,并且墓葬的周围也有陪葬车马坑,坑内的一角依旧放置了马牛羊头蹄。

  从随葬品、葬式葬制以及殉牲习俗来看,这座墓葬和之前的墓葬一样都是属于2600多年前的陆浑戎墓,那陆浑戎作为游牧民族,为什么会出现在洛阳地区呢?其实陆浑戎是被迫迁徙到洛阳附近的。据《左传》记载,陆浑戎原本是居住在瓜州一代,也就是居住在现在的敦煌一带。那个时候的陆浑戎还是很强大,秦穆公吞并不成,就把陆浑戎踢给了和自己有冲突的晋国。之后,作为游牧民族的陆浑戎,就被迫长期生活在洛阳一带,直到公元前525年,被晋国灭国。

  徐阳墓地第二座王级大墓的发现,为进一步深入的研究陆浑戎,提供了更多的实物证据,让消失已久的陆浑戎再次吸引了相关学术界的广泛的关注;也为研究中原地区少数民族迁徙和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史料。

  不是“戎族”,而是戎人。

  在陕西宝鸡市有一个“周原博物馆”,那是周人的发祥地,周人就是从周原往东发展,最后灭了商朝,奄有天下,建立了周朝,分封八百诸侯,是为周天下的“春秋战国时代”,也就是先秦时期。

  周文王迁都之前以及迁都之后 ,周原因为是周人祖先陵墓所在地,华夏人最敬祖宗,周原变成了周朝的“圣地”。举凡祭祀天地、神灵、祖宗和任何重要政治军事行动之前的占卜,都要在周原举办。

  所以后人不断在周原出土各种重量级的青铜器,计有“大盂鼎、大丰鼎、毛公鼎”(清朝出土),还有“卫鼎、卫盉、青铜马车“以及西周铸铜作坊和十几万片甲骨卜辞。据说周原博物馆里面又国家级文物4件,一级文物170多件,其他重要文物3000多件。

  陇山在哪里?请看图:

  如上图所示,陇山也就是现在的六盘山,历史书上凡是写到陇山就是指现在的六盘山。

  毛主席诗曰: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深谙中国历史的伟人过了六盘山也豪气顿生,问了一句“何时缚住苍龙”,可见陇山在中国军事地理上的重要性。

  是的,六盘山是渭河平原和陇中高原的分界线,也是早古时代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结合部,是周朝人和戎人的地理分界线。

  也就是“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之西戎。

  西戎人也不是一种人,有很多种人,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绵诸(甘肃东部)、绲戎(同上)、翟戎(陕西北部)、镕戎(陕西北部)、岐山(陕西韩城)、梁山(洛川)、义渠(甘肃宁县)、大荔(陕西大荔)、乌氏(平凉一带)、朐衍(宁夏盐池)等等这些地方,那时候生活着的全都是各种戎人部落。

  从地名也看得出来,这些地方应该都是战国时代秦国的地盘啊。

  西戎都被秦国兼并了,秦国秦穆公时代秦穆公用了一个叫做“由余”的能人,用尽了各种政治军事以及文化手段,收服了“戎人之国”近二十个,开辟国土千余里。

  然后是秦文公继续努力,派兵攻击西戎,剩余的西戎人又败,秦文公顺便收复了以前周王国丢失的土地,连带先前周王国的遗民也归了秦国。

  当然了,周原也归了秦国地盘。

  这之前,戎人“被发衣皮,不食粒食”。披头散发穿兽皮,吃动物肉,甚至不火而食,茹毛饮血。打架再厉害,日子其实是苦兮兮的。

  在学术界对于“戎族”这一概念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有人说这是一支少数民族,源自羌族,是狄和匈奴的先祖;还有人说“戎族”并非特指一个少数民族,而是泛指除西部的少数民族。

  这些对戎族的解释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承认戎族人的风土民情、生活习惯,跟中原地区的百姓有很大差别,比如《左传·襄公十四年》中提到:“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因此可以将其理解为少数民族。

  在先秦的不同历史时期,戎族也分为很多不同的部落,他们多次乘坐铁骑来到中原“做客”。

  比如西周末年,周幽王前岳父申候联合犬戎起兵叛乱,迫使西周东迁;再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从西边东迁过来的山戎,时常侵扰燕国、齐国等地,这些被载入《史记》被称之为“越燕而伐齐”。

  前面已经提到戎族,他们是与中原人生活习性截然不同的少数民族,而楼主探究戎族来中原的原因,亦是自古以来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原因。

  少数民族为什么要来中原?概言之是为了资源:当他们物质条件富足时,来中原是为了互通有无;而当他们所居住的自然环境被利用殆尽时,来中原是为了争夺资源。

  像戎那样的少数民族的归宿,似乎大都是像楼主说的那样神秘失踪,但实际上他们并未真正消失,而是大多融入了中原人的生活中,在汉人堆里逐渐变得“泯然于众人”而没有辨识度了。

  比如齐国应燕国求援出兵征伐山戎,大战中山戎战败后,逐步融入当地民族,随后便销声匿迹;等到了战国时期,伴随做客中原的戎族各部融入华夏民族,“戎”这个称谓也逐步在史籍中不复存在了。

  作者:高远

  

近日,一项考古发现冲上热搜。一座春秋时期西北戎人的王级大墓在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被发现。这是徐阳墓地考古发掘的第二座王级大墓。考古学家们认为,这进一步印证了文献中记载的“戎人内迁伊洛”的历史事件。

  因为秦晋两国为了分裂东周天子权利,同时制衡楚国,将犬戎迁到洛阳与洛阳当地九戎组建陆浑戎国,后来晋国灭陆浑戎国,戎族就融合在了洛阳人中。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颖颖女装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