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颖颖女装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什么是佛陀服饰?有什么讲究?

作者:颖颖女装网
文章来源:本站

  佛陀服饰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细究起来包括袈裟的面料、染色的由来、缝制的方式、每一种样式的穿法讲究等。

  袈裟

  佛陀的衣服称之为袈裟,梵文Kasaya。袈裟功德殊胜,凡有袈裟所在,一切天龙善神皆会给予守护。

  袈裟的特点

  一,由裁剪过的长条形布拼接而成。

  二,染坏色,区别于凡俗着装。

  坏色就是非正常色,上述两点是为了与印度民俗的着装区别开来。 印度民俗认为白色是尊贵的,衣服不得裁割修补。

  据《四分律》的记载,佛陀教导阿难,“过去诸佛着如是衣,得成佛道;未来诸佛亦当着如是衣,得成佛道。”袈裟为求解脱之人所穿的法服,涵义绝不止于的佛教偶像僧侣等所穿着的衣服那么简单。袈裟上的条纹格子有如万顷良田一般,这就是“福田衣”称号的来历,代表着生命的滋长以及佛法的利己利人、宏大无边。至于袈裟穿几层,用何面料,等等,都有典故根据,不一一细说。

  袈裟的溯源

  公元二世纪,古印度贵霜王朝迦腻色伽一世时期的金币上铸刻了佛像,是目前传世最早的佛像,可以清晰地辨认出佛陀着通肩大衣式佛衣。

  中国最早的佛陀形象衣饰特征,都来源于古印度佛陀样式。两汉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紧密,大量包含各种佛陀图样的佛经和造佛的僧侣工匠进入中土,早期的佛像具有明显的异域特征原因就在于此。那时的佛像存世量太少,可确切知道年代的也稀少,不过汉地的佛陀衣饰与古印度的佛陀着装律典有许多区别,很多细节是原创的,主要原因是汉地的审美观念和政治需要。

  1941年,在四川彭山汉代崖墓发掘出土了一件陶摇钱树座(高21.3厘米,南京博物院藏),陶座上塑有一尊坐佛,束发,高肉髻,身着通肩大衣,左手持大衣一角,右手上扬,基本形态与犍陀罗的佛坐像很相近,这尊佛像可视为中国最早期佛陀形象的代表(公元2 - 3世纪)。

  汉地佛衣样式名称

  通肩式

  

什么是佛陀服饰?有什么讲究?

  这种服饰来源于古印度犍陀罗地区,是中国最早兴起的佛衣样式,也是汉魏两晋唯一的样式。特点是袈裟圆弧形领口,大衣从脖颈部一直下垂到腿部,结构简单,特征明显。

  袒右肩式

  袒露右肩,袈裟从左肩一直斜披至右胸部绕到背面。

  半披式

  与袒右肩有相似之处,区别在于右肩并不是袒露,而是被袈裟覆盖,故称之为半披。

  褒衣博带式

  很明显受到魏晋遗风影响的服饰,非常典型的本土化穿法,来源于文人士大夫的着装。东魏之前,北魏之后。

  垂领式

  与半披类似,但垂领式佛衣的右肩袈裟直接下垂至右手手腕,完全包裹了右手臂,视觉上感觉是用右手臂直接拉下来的袈裟袖子。

  双领下垂式

  这种样式比较好辨认,领口U形,垂至胸前,整体与通肩大衣有类同。

  敷达双肩下垂式

  有学者称这种样式是两件袈裟的结合体,穿法比较难懂,但外部形象还是很好分辨,右肩部一块袈裟从后背绕过来垂落至右胸前。

  钩纽式

  这是中国工匠独创出来的样式,其实只是在前者服饰基础上增加了钩纽部件。

  每一个时代的佛造像风格都有其独特性,同一款佛衣穿在不同时代的佛陀身上,会发生各种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因为款式本身的改变,更多的是佛身躯本身在发生变化,归纳来说,各朝代佛身躯特征的关键词get?:

  北魏 —— 清秀扁平

  北齐 —— 丰润内敛

  唐代 —— 饱满雄强

  各朝代佛衣特征

  十六国(304年 - 439年)

  十六国时的佛像数量较少,基本上沿袭了犍陀螺的样式,以通肩大衣,半批式为为主。小型金铜造像居多,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黄河流域一带。石窟大体量造像不多,在甘肃的炳灵寺有一些保留。

  划重点

  ◎ 这时期的通肩式大衣具有非常明显的印度样式。

  ◎ 从甘肃炳灵寺为数不多的西秦半披式佛衣来看,其实北魏早期的与西秦半披式可归为一类,细节的些许差异不作讨论。

  ◎ 这时期未发现有其他样式出现。

  北魏(386年 - 557年)

  作为南北朝时期的第一个北方王朝,北魏的造像风格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的佛衣样式还是受到印度犍陀罗的影响,以通肩大衣和半披式为主,少数有袒右肩和垂领式,衣纹稠密,身躯厚实雄健;北魏中晚期,统治阶级开始崇尚汉文化,佛像服饰也受到南朝士大夫的穿衣方式影响,褒衣博带,身躯扁瘦,衣服宽松飘逸,面容也开始变得清秀,这就是秀骨清像的来历。

  这种清秀的样式与前期的造像风格迥异,观之如沐清风,神思旷远。这种形制风格一直延续到东魏与西魏,这也是佛像历史上第一次特别典型的汉地人对佛陀服饰本土化的改造风潮。此后便进入了北齐时代,又开始受到印度笈多风格的全面影响。

  划重点

  ◎ 传统的通肩大衣与半披式佛衣继续延续犍陀罗的固有样式。

  ◎ 褒衣博带的风格首次在造像史上登场,并逐渐催生了国人对于造像的独特塑造手法和形式。

  ◎悬裳,是佛在趺跏坐时佛衣落在台座上悬挂下垂的专有名称。关于悬裳,梁思成先生专门讲述过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的区别,大意为龙门的悬裳线条利落,转褶尖锐,稠密,且布局几乎都是左右对称式,是一种提炼过刻意而为的形式;而云冈石窟悬裳层次简单,疏松,不拘泥左右的对称,是一种自然状态的悬落。

  东魏(534年 - 550年)

  西魏(535年 - 556年)

  

什么是佛陀服饰?有什么讲究?

  自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造像风格随之各自延续,褒衣博带的风格也进行了细节变革。无论青州还是邺城,东魏的造像身形基本上身形都是清瘦的,衣纹也是延续北魏时期的制式,只在细节上作减法,比如结带的样式,衣袖的内收处理等。而西魏麦积山地区的造像身形却略呈圆润体,与整体的线条走势相互呼应,呈现出温婉的态势,悬裳的结构也处理得轻松自在、线条蜿蜒,这与龙门与邺城的锐气有很大的区别。

  划重点

  ◎ 东魏与西魏佛像的身形开始向圆润过渡,特别是麦积山地区,不似北魏那种典型的扁平化,而是呈现出柔和的态势。

  ◎ 褒衣博带继续延续,但与北魏的有细节区别。如北魏衣袖与下摆更为飘逸,呈外撇之势;而东魏西魏开始内收,平直,右衣袖也出现了上收至肩的形制等。

  北齐 (550年 - 577年)

  北齐与北周此时的服饰演变差异加大,这种差异化是经历了东魏西魏的褒衣博带之后受到笈多风格对本土造像的冲击导致的。受马图拉和萨尔纳特的影响,北齐北周的造像圆润饱满、身形丰润、线条柔美,这种内敛的美感正是北齐的时代特点,来源于笈多王朝唯识论对宇宙、对自身的认识。因此佛像的神情都内向化,呈沉思冥想状。虽然北齐仅有短短27年,但佛陀的衣服样式经历了巨大变革,北魏时期出现的佛衣样式这时又以新的面貌重新呈现,比如袒右肩、通肩大衣,也出现了很多未曾有过的样式,翻开了造像史上最为瑰丽迷人的一章。

  划重点

  ◎ 此时前朝那种宽松飘逸的褒衣博带式佛衣基本不再见到,而是被双领下垂式所取代。

  ◎ 首次出现了敷达双肩下垂式佛衣,例如响堂山。

  ◎ 受马图拉风格影响,出现了中国式的曹衣出水。

  ◎ 受萨尔纳特的影响,出现了完全无着装式的紧身衣,通体无雕琢,只在领口袖子等地刻画出衣服的痕迹,有的甚至完全不刻画,靠后期的彩绘表现出衣服,其实也是萨尔纳特通肩大衣的变体,也称之为鹿业苑式。我们看到古印度笈多时代的佛像,佛身并不都是直立,很多都是呈现略为倾斜的姿势,肩部宽大腰身细窄,有一条腿的膝盖前曲,并非双腿并立的站姿。北齐时代的佛像鲜有这种的姿势,几乎都是正直站立,身形更接近中原人,腰部也不如笈多时代的细,生殖器处的衣服也完全处理成没有性别的平滑。双腿笔直,也有过一腿前曲的形制,非常稀少,例如青州龙兴寺,222仅有一件,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些微妙的细节表明那时的工匠对于外来造型是有选择性地吸收,许多审美差异已被中国的审美取向所同化。

  ◎ 北齐开始出现钩纽式佛衣,北魏东魏西魏未出现,唐宋以后开始流行。这一细节在印度佛像中也不曾出现。这是因为印度对钩纽式袈裟要求须着通肩,将纽内巾句,如此即便,有钩纽也被袈裟所覆盖了;而中国的钩纽式几乎都是外露从左肩膀下垂至胸前,这是将律典规制进行变通的结果。

  ◎ 法界人中佛像的出现。这是北齐时代特有的佛衣制式,满身袈裟都采用雕刻或绘画的手法来表现佛陀的生平故事。这种形制的佛衣非常少见,之后也未再出现过。

  北周(557年 - 581年)

  北周同样受到笈多风格的影响,佛的形体与北齐类同,形体圆润丰满,衣服开始紧致(这是北齐北周时代佛衣的共同点)。但北周地区的佛衣以双领下垂,通肩大衣式样为多,继承了马图拉风格的特点,未曾有萨尔纳特样式的佛衣。特别是完全的裸体式的紧身衣,几乎未有一例,也没有双肩敷达下垂式佛衣,这一点与北齐不同。

  划重点

  ◎ 甘肃麦积山北周佛衣悬裳的处理开始注重张与弛,多与少,疏与密的对比。

  ◎ 陕西地区的北周佛衣厚重感要大于甘肃麦积山。

  ◎ 此时的通肩大衣与北魏的不同之处在于领口更小,更加轻薄,紧贴身体,凸现出形体的线条。

  隋(581年-618年)

  隋代作为南北朝的终结者朝代,更多体现出一种承上启下的造像风格。原北周北齐地区继续延续前朝的遗风,无论是佛陀还是菩萨,皆是如此,所以才出现了各种地域风格,比如青州风格,长安风格,等等。相对于佛头像而言,佛衣饰更难以区分。介于唐与北朝之间,整体身形与北齐北周没有太大的差异,不过此时的佛像又开始注重本土化的表现,衣纹开始向写实化迈进,流行钩纽式袒右肩式和双肩敷达下垂式,袒露的肌肉部分也开始有饱满的趋势。

  划重点◎ 衣纹相对于北朝的更加写实化。◎ 形体与穿着方式更为协调准确,圆润饱满开始显现。

  唐代(618年 - 907年)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所有的美术风格都呈现一种华丽、豪迈气质,无论是绘画、手工艺品、雕塑艺术、建筑艺术等。这时的佛衣具有非常典型的时代烙印,如袒露的面积增大,肌体的表现力度空前,腹部隆起,胸肌强健,衣纹写实化已经炉火纯青,等等。唐代的饱满与北齐的圆润不同,唐代佛陀似乎是肌肉强健的健美先生,而北齐的佛陀丰满圆润却不凸现肌肉,如俊美青年,肌肉都经过了概括化的提炼,外在线条都是平滑收敛的。这就是微妙的差异所在,这种差异看似很小,背后却是两个时代的审美存在着巨大差异所导致的。所以有时我们遇见两件同样佛衣的胸像,尽管残得只剩半个胸,也能很快分辨出唐代与北齐。

  从唐代开始,佛造像的技法与表现风格已经完全本土化,尽管佛衣样式大多还是来源于印度,但仅仅保留了大致款式,而衣纹的疏密处理、与肌体的结合方式、衣纹的褶皱立体化表现、甚至款式的革新等,都进行了全新的改造,最终成就了一种属于大唐才有的盛世风范。

  01◎ 袒右肩式、半披式、通肩式、敷达双肩下垂式、钩纽式都按照地域继续流行,但肌体的表现力透过衣服能被强烈地感受到,这是此前任何一个朝代、包括宋以后都未曾有的。

  ◎ 鹿野苑式素身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推测这种丰润柔美的形象不适合表现强壮的肌体,被大唐果断地舍弃了。

  ◎ 唐代敷达双肩下垂式佛衣与北齐不同之处在于,右肩的垂布在经过胸部时会为胸部肌肉服务,凸现隆起感,或扎进里层一部分再垂下来(这种形制是北齐所未出现的)。

  ◎ 唐代衣纹的处理与北齐相比有一个微妙的区别。唐代注重于身体真实的形体感以及袈裟本身的材质感而导致的衣纹起伏转折,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厚度、写实性。北齐的衣纹更注重意向化的表现,飘逸俊秀,不注重袈裟的材质。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颖颖女装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