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汇海服装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汉武帝统治相当折腾,为什么没有亡国?

作者:颖颖女装网
文章来源:本站

  汉武帝即便不是最能折腾的皇帝,但肯定是折腾时间最久的皇帝。

  从登基当皇帝,他就开始折腾。有老祖母窦太后看着,也压不住。然后,就是终其一生,汉武帝始终在折腾的路上。

  皇帝要折腾,到底折腾什么?

  是对外搞战争还是对内搞工程,甚至扩建宫殿、大搞祭祀?这些都是表象,归根结底,就折腾一件事。那就是钱。

  各种折腾,肯定跟钱有关系,否则就不叫折腾。即便是只搞政治斗争,也要关系到国家经济,就是关系到钱。只有跟钱沾边了,国家和百姓才能感觉到折腾。躲在皇宫里夜夜当新郎,只能能多生出几个皇子公主来。这种跟钱没关系的事情,就不叫折腾。

  就汉武帝的折腾事迹,司马迁的《平准书》阐述的最为彻底。

  登基伊始,还没亲掌政权,汉武帝就折腾进了东瓯国和闽越国的战事。然后,东瓯举国内迁到了江淮领域,具体是今天的安徽舒城地区。后来,则是对闽越和南越的兼并战争,直接向南拓土到南海。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不久折腾了三个小国家吗?一年搞定一个不就完事了。但,这哪是什么一年、两年就搞定的。汉武帝是公元前141年登基的,而闽越和南越被灭,分别是公元前111年和公元前112年。所以,东瓯及两越之事,断断续续地折腾了几十年。

  当然不会只有这么一件事。马邑之谋后,汉匈大战正式开打。这场大战争,终汉武帝一生都没有打完。一边打仗、一边拓土,卫青略河南地,于是城彼朔方;霍去病定河西地,于是城彼河西。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通过漠北大战,基本上把匈奴给彻底打残了。之后,虽然战争不断,但是跟匈奴之间已经没什么大战了。

  折腾完匈奴,接着就折腾西域。张骞出西域之后,汉帝国出使西域的使臣,络绎不绝于整个丝绸之路。出使解决不了问题,就继续出兵搞战争。于是,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塞上万里,远征西域,彻底把西域这地方的城邦王国给打服了。

  北边是匈奴、南边是两越,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哪有这么简单。

  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馀里,以广巴蜀,巴蜀之民罢焉。彭吴贾灭朝鲜,置沧海之郡,则燕齐之间靡然发动。

  开道西南夷,在灭国两越之后,又在西南和南越地区连年搞战争,拓土十七郡。同时,在东北一直打到今天的朝鲜,设置汉四郡。所以,你完全可以说,汉武帝已经打遍了整个地理视界。

  这武功够牛吧。真的够牛。但雄主风骚、天下疲敝。大汉国库早就折腾了个底儿掉。农业文明的帝国财政,根本经不起这么折腾。哪怎么办?汉初就有卖官鬻爵的老办法,就是明码标价的卖官鬻爵。

  议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减罪。请置赏官,命曰武功爵。级十七万,凡直三十余万金。

  但是,这也不够。于是,只能搞财政改革,简单说就是收税。于是,推行算缗、告缗之令,直接向富人和商人收取财产税。有地要交钱、有车要交钱、有船也要交钱。国家也没空统计你家财产是多少,就让你自己报,报多了没事、报少了直接给你全部没收。而告缗令,就是发动群众斗群众了,谁揭发隐匿不报者,谁就能跟国家一起分钱。

  而杨可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

  啥意思?酷吏杨可推行告缗之令,基本上,中产以上的富人,全被告了个遍。于是,大汉帝国就彻底没有富人了,大家一起变成贫民。

  然后,还不够。那就搞货币改革。把铸币权从地方收归中央,由朝廷统一铸钱,于是汉武帝就开动印钞机死命造钱。但足斤足两地造钱太费劲,于是直接发行大额货币,以前一个铜钱当一文,现在则是当十、当五十的用。材料没增加,面值却涨了十倍。

  再后,还不够。但是,中产之家抢成了破落户,商贾之人抢成了无产者,老百姓能抢得几乎都被抢遍了。这时候就该加征农业税了吧,也就是田租。大汉帝国虽然田租不高,但一直在收人头税,也就是口赋。所以,整体税负也不低,从田地里面,再怎么抢也榨不出多少油水。但是,不用担心,还有一伙人没抢,那就是诸侯王和列侯们。诸侯王和累世列侯们,可有的是钱。于是,汉武帝就盯上了这些人的钱袋子。

  你欺负富人可以、欺负商人也可以,欺负老百姓更可以,但你敢欺负大汉的这些显贵吗?这些人可不是有钱的问题,而是有地位、有权力的一伙人,历朝历代的皇帝也不敢得罪这伙人。但是,汉武帝是个奇葩,非要从这些人身上榨出钱来。刚开始还树个标杆、讲讲道理。你看人家卜式,就是一个放羊的,还能捐出家产支援国家,你们也得意思意思。但,这伙人死活不意思。好吧!既然你们不开窍,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于是,汉武帝搞了一个酎金案,一气免了一百多个侯爷。让你捐你不捐,那就给你留条命,其他的全部拿走。这就是汉武帝的霸气。

  你别以为汉武帝只会抢富人、商人和列侯,对一般老百姓和穷人也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没办法,国家就是缺钱,而汉武帝又不能过苦日子。所以,老百姓也得交钱。但是,直接加税去抢钱,这手段太LOW,而且也太费劲,容易搞出民变来。汉武帝的做法就是盐铁专营,要生产,就得需要铁器;要生活,就得需要食盐。对不起,这些东西,你们统统向我汉武帝花钱买。盐铁都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多少钱也得买。于是,汉武帝靠着垄断经营又豪横地赚了一大笔。

  到这个时候,汉武帝成了整个大汉帝国中最有钱的人了。有钱就不能消停,对外战争不能断、对内折腾不能止。于是,晚年的汉武帝又搞起了淫祀滥祭和求仙找药。又是整个天下的大折腾。

  就汉武帝这么折腾,到底折腾了多少钱?这个钱你根本就没法统计。西汉百姓一年缴纳的正常税赋,最高也就四十亿钱。但这些钱肯定不够用了。不够用就得搞钱,而汉武帝通过各种手段搞来了多少钱?皇室收入达到了八十三亿钱。

  而为了能搞到这些钱?汉武帝把富人给抢了、把商人给抢了、把百姓给抢了,甚至把诸侯王和列侯也给抢了。凡是能抢的人,汉武帝几乎全都抢了一遍,甚至有些人得抢好几遍。

  这就是汉武帝的折腾。

  但汉武帝这么折腾,大汉帝国为什么没亡国呢?

  首先,国家是个活系统,没那么容易被搞死。活系统的抗打击能力相当强,根本就不是一个昏君、一个奸臣、一个错误就能搞死的。而大汉苦心积累了70多年,即便汉武帝死命折腾,也就一朝回到建国前,所以老百姓也不是必须得死。关键,汉武帝这个折腾是相当平均地折腾。隔壁老王家优哉游哉,而你家却被苛政搞到破产,就是这口气也不能咽,于是你肯定要揭竿而起。但是,你家不咋样,隔壁老王家还不如你家呢,你也就没有造反的冲动了。

  其次,汉武帝打遍天下,无人能与争锋。汉武帝折腾了这么多钱,他都拿去干什么了?四处找神仙,浪费掉了很多。但也不是全用在淫祀滥祭上了。汉武帝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大汉边防军,这伙人打遍了整个地理视界,什么匈奴人、什么西南夷、什么两越,全都被摁在地上摩擦。所以,大汉帝国基本上就没有外患。对内也同样彪悍,别说酷吏有多牛,就说已经被折腾到精疲力尽的大汉百姓,谁还有精力去造反?同时,汉武帝对一般平民,特别是遭遇水旱之灾的灾民,还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有的是钱,自己能拿出来玩高消费,当然也能拿出来救助灾民。反正整个大汉帝国就汉武帝最有钱。

  第三,问题迟早会暴露,但暴风雨不会马上到来。汉武帝这么折腾,把整个国家都给折腾成经济破产。即便当时没有什么财政赤字,但老百姓的日子肯定不好过。所以,问题肯定会有。但问题并不一定在汉武帝时期就要暴露出来,至少不会激烈地暴露出来。汉武帝之后,大汉帝国真的遭遇了严重的财政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于是,盐铁之议,就是讨论国家的财政挽救措施。但这些都是汉武帝之后的事情,汉武帝时期,大汉还在鼎盛。

  汉武帝末年汉朝危机四伏,从历史来看的话,如果不是一些偶然的因素,汉朝真有可能灭亡的,这不是危言耸听。这个偶然因素就是汉武帝折腾来折腾去,最后也没有把自己的那个曾玄孙子汉宣帝折腾死,留下了这么一个火种,否则汉朝真有可能要亡国了。可以这样说,汉朝之所以还没有灭亡,那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汉武帝主要有两大折腾,一是过分的消耗国力,发动对外战争,造成汉朝的社会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但这一点相对来说还好一些,因为毕竟前有文景之治的积累,汉武帝的家底,要比秦始皇要丰厚得多。

  二是晚年多疑,巫蛊之祸,造成继承人危机,这个可以说是当时汉朝最大的危机,最后当了五十年皇帝、已是老人的汉武帝,竟然不得不选一个小孩子来当继承人,结果权臣政治在汉昭帝时代形成,差一点就颠覆了刘家的天下。

  霍光是一个很幸运的人物,他在历史上的评价总体来说还好,他的执政能力不差,但仔细读史会发现,他其实不是什么“忠臣”。他的很多作派,跟后来的曹操没有什么两样,历史上讲废立皇帝叫“伊霍故事”,伊是指商朝的伊尹,那时还是传说时代的故事,真相没人知道,霍光可以说是真正的帝国时代第一个敢于以人臣而行废立之事的人。

  刘贺其实没什么大的罪行,就是不满意他专权,想自己管点事而已。看看他废掉刘贺的理由就知道,全是些鸡毛算皮的小事,真相是他比曹操还猛一些,曹操还不敢废了汉献帝呢!

  汉宣帝前期,霍家大权独揽,霍光跟曹操一样,也把女儿弄成皇后,并且培养自己的儿子接班,当时霍氏的霸道,连皇帝也怕,一点不比后来的曹家差,只是霍家千算万算,没算到从民间出来,没有任何政治势力可以依靠,也没有什么政治经验的汉宣帝,居然是个厉害角色。到霍光一死,汉宣帝立即清算霍家,才算是挽救了刘家的天下。

  试想如果汉武帝没有一个因为机缘巧合而流落民间,得到过一些历练的汉宣帝被霍光选中当皇帝的话,后来曹家干的事,霍家可以提前200年干成!

  老虎再虚弱你看哪个动物敢动它?打出了虎威,吓破了狗胆,即使虎死了也没有动物敢吃,这就是最好的解释。

  汉武帝统治时期不是一般的折腾,而是相当的折腾,之所以没有亡国,主要原因就在于,从西汉王朝成立以来,直到昭宣中兴的政治改革,实现了统治思想的平稳过渡,没有引起社会剧烈大规模的动荡,所以才没有走上秦王朝的老路。

  汉武帝一方面进行改革制度,增强了国家的财政能力和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着重打击了残存于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从两个方面为王朝的稳定提供了有利条件,因而当晚年出现流民动乱时,西汉王朝才能够度过危机。

  后期的汉武帝确实有些穷兵黩武,户口减半也并非完全虚言,但是亡秦之失在于制度,而不是对外征战穷兵黩武。而汉武帝时期恰恰是做好了制度保障,随着晚年的罪己诏,国家不再对外征战,休养生息,很快国力就慢慢恢复了,也保证了大汉王朝延续四百年的统治。

  汉武帝,中国封建时代杰出的帝王之一,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与其说他相当折腾,不如说他有强烈的进取心。

  在他的统治下,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达到鼎盛。汉时的版图是秦时的两倍,疆域和势力范围,东为韩国,西有西藏,南至越南,北接蒙古。

  他目标明确,意志坚定,那就是国家的大一统,他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气魄,他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北征匈奴,取得了北方的隐定,46岁灭南越和西南夷,47岁实行平推法和均输法,48岁降滇王,49岁降朝鲜,51岁分天下为13州部,中华大帝国巍然屹立。

  他的政治天赋使他治国有方,建太学、兴儒术、开言路、荐人才,牢牢地把握住支撑帝国大厦的三根支柱,中央集权、官员代理、伦理治国。

  在汉武帝晚年时,由于连年征战,国库逐渐空虚,赋税徭役使人民不堪重负,出现了多地造反的烽火。汉武帝及时反省,发出了轮台诏,实际就是罪己诏,勇敢地检讨自己的过错,同时及时调整政策,大力发展经济,对外将主动进攻转为防御为主,减轻人民赋税徭役,将严刑变为宽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得以繁荣稳定。在中国历史上能主动检讨自身错误并及时改正的帝王还真不多,在这样的帝王治理下怎么会亡国。

  汉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世界性文明,其深远意义和

  影响难以估量。

  汉武帝在位54年,对匈奴用兵44年。他穷兵黩武,几乎耗尽了“文景之治”的国家所有积累,犯了不少错误。但他不仅没有亡国,历史上还把他与秦始皇并列,称为“秦皇汉武”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汉武帝是一个非常积极进取的人。西方世界有一句话叫做:“上帝不会辜负每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我觉得把这句话用到这里是比较恰当的。

  汉武帝在位期间,为了巩固皇权,对内,他设置中朝,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官员的监察;开创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经济控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

  对外,他攘夷拓土,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大汉的基本版图;拓展丝绸之路,加强对外经贸;在轮台、渠犁屯田,加强对边关的控制;设置使者校尉,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等,其影响都很深远,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司马光在他的《资治通鉴》中说:汉武帝“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的原因在他最后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促使汉朝的统治方针发生转变,回到与民休息、重视发展经济的轨道上来。从而避免了像秦王朝那样迅速败亡的结局。

  与秦始皇至死拒绝认错的为政态度相比,汉武帝后来能够“罪己”,及时修正错误,在历史上留下了较好的名声。后人常把《轮台罪己诏》说成是中国皇帝第一个正式的自我批评文件。

  我想,老天爷一定是看到这一点,不仅没有降罪于他,还给他了一个比较高的历史地位和荣誉。

  (免责声明: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农业社会王朝灭亡的基本逻辑:农民破产变成流民--国家税收不足--政息人亡。

  一、流民问题

  武帝因为战争需要,赋税兵役徭役极重,晚年流民问题已经很严重,《资治通鉴》讲:汉武帝喜欢用酷吏,这些酷吏残酷暴躁,民众不自觉就犯了法,所以大家都不把犯法当回事(当回事也没用,反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当时盗贼很多,多的几千人聚在一起,杀太守都尉,少的也有几百人。当时道路上没人敢走(全是劫道的)。皇帝派人发兵攻打才稍稍平抑,但官兵一走他们又聚啸山林。武帝很生气的下了一道令:凡是抓不尽盗贼的官员全部处死。官员们没办法禁止盗贼,于是都开始瞒报,导致盗贼猖獗。

  到这里是不是很眼熟?秦二世而亡,就是因为关东盗贼日多,赵高惶恐而瞒报,最终导致秦末农民起义不断壮大,最终灭亡了秦朝

  。

  这里的问题其实是个经济问题,官员的酷暴只是表面现象。为什么官员酷暴,是因为他们天生豺狼,以杀人为乐?不排除这种可能,但这绝不是主流。核心原因就一条:武帝打仗需要钱,官员们去收钱,收不上来怎么办?动用刑罚。

  这里涉及到一个经济问题:农民的收入减去赋税后足以养活全家,那农民继续任劳任怨。如果农民的收入减去赋税后不足以养活全家,那农民破产,变成流民。

  二、国家经济破产

  流民日益增多,官员在流民那里收不到钱怎么办?吃大户。地主家才有余粮啊。于是大量的大户被吃成瘦子,最后变成流民。到这一步,官员即使在努力也收不上钱来了,最终结果就是朝廷破产。朝廷破产以后,各个阶层都开始自寻出路,有野心的人就会借着这股东风趁势而起。比如秦末大乱,首先是陈胜武广起义,属于纯粹的农民起义。到起义有了起色以后地主们会加入,《资治通鉴》记载:诸郡县苦秦法,争杀长吏以应涉。地主们觉得跟着秦朝太痛苦,大家都杀了官员反了。接下来就是秦朝官员鄱阳令吴芮、会稽太守殷通这些大官僚开始站队。

  武帝朝晚年流民问题已经出现,武帝解决方法主要是剿灭流民,破产农民被剿灭,一方面暂时压制了矛盾,但另一方面流民还在源源不断的产生,且减少了从事生产的储备力量。因为问题的根子出在武帝身上。武帝不罢兵,农民破产问题就无法解决。要想解决农民破产问题,就必须解决农民入不敷出的问题。

  指望汉武帝汉武帝自己改正错误是不可能的,因为武帝这个人刻薄寡恩,典型的法家君王,他又极聪明,能够致人于死地,所以只有让他疼了,知道自己这套行不通了,他才可能反思。

  促使武帝改变的主要是两件事:一是贰师将军李广利的败逃。武帝晚年的军事行动多是惨胜,比如李广利征大宛,因为路途遥远,在经济上并不合算,李广利和军官们商议后认为不可行,但是武帝派人堵住雁门关,并派人传话李广利:打不下大宛就别回来了。武帝征发天下兵马,造成举国震动。最终虽然打败了大宛,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这样的军事行动一致延续到李广利兵败投降匈奴。

  另一是太子刘剧的起病谋反。武帝晚年宠幸江充,江充为了讨好武帝,检举揭发别人从来不避讳。有一次太子车夫犯了法,江充把车夫关进了监狱,把马车没收了。太子于是找江充说好话:我不是心疼车,主要是不想给皇上添乱。结果江充无视。后来江充回过味来,又怕太子以后当了皇帝报复自己,于是就想搞死太子。结果就是巫蛊之祸,太子自杀。

  这两件事的中心思想就一件事:武帝已经有点魔怔,有点像东方不败,天下一统,唯我独尊。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事实上即使是皇帝,也是要受客观规律制约。谁不服你就打谁,结果军事上接连失败,你想让别人干什么就干什么,结果自己儿子被搞死了。

  这两件事最终让汉武帝有所反省。所以才有了后面的轮台罪己诏。

  三、休养生息

  武帝晚年的安排主要有:一是罢兵,二是推广农业技术。

  汉代兵制主要是征兵制,也就是平时是农民,在特定的年限内当兵,兵役结束继续务农。罢兵是个技术活,军人掌握军事技术,如果他们成为流民,破坏力极大。所以罢兵必须保证他们回家后有事做。所以即使你手腕在高超,在无法安排就业的情况下,你也是没办法罢兵的。而在武帝晚年,由于天下户口减半,土地自然空余了出来,被裁撤军人自然可以充分就业。此外武帝任命赵过为搜粟校尉,推广代田法,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既然能够安居乐业,谁愿意跑到草原西域去送死。

  四、晚年安排

  如果单纯的只是汉武帝休养生息,接班人再次改弦易辙,那武帝后汉会不会亡真的很难说。但是汉武帝选了一个好的接班人。

  武帝选接班人选了刘弗陵,选辅政大臣,选了霍光、上官杰、金日蝉三个秘书。事实上武帝此时的选择并不多,六个儿子,两个已死,一个被废,两个行为不检点,最后只能选自己喜欢的小儿子。辅政大臣只能选内朝官员,政治上可靠,能力上长期和自己一起统筹全国事务。他们有皇帝之实,而无皇帝之名,所以他们只能以皇帝的名义来发号施令,这也保证了武帝的政策安排可以持续贯彻。

  五、总结

  王朝灭亡,归根到底在于农民破产造成流民问题。武帝晚年虽然形成流民问题,但连年战争导致户口减半,大量的土地可以用来安置流民,同时晚年政策转向,加之人事安排保证了休养生息国策的执行。所以当战争机器停止运转时,赋税兵役徭役减轻之后,农民可以再次进入安居乐业的状态,流民问题解决,自然也就不存在人亡政息的问题。

  一个王朝灭亡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统治阶级无法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汉朝经文景二帝无为而治,才迎来武帝的厚积薄发,北击匈奴,西服诸夷,南定百越。这一切的一切,关口都是钱,任文景攒的多丰厚家产,武帝几次战争下来也差不多败光了,所以强迁豪强也好,白鹿币也罢,都是为了钱,要做的事情太多,但是钱不够,这才是汉武帝折腾的原因。

  之所以汉不亡,一是武帝权术运用,酎金夺爵、推恩令导致诸侯王没了造反的资本,迁富户至茂陵,打击了各地豪强,像郭解这样的大侠更是打击的重中之重,被夷三族,而重用酷吏则令官员百姓噤若寒蝉,有些地方甚至害怕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了。各阶层在汉武帝的运作下几乎是没有反抗帝国的力量了。

  二是常年得战争锻炼出了汉帝国的终极力量——名将强兵,加上对外作战连战连捷,土地兼并虽然日常发生,但矛盾尚在可控范围。

  三是武帝晚年颇有反省之意,轮台罪己,希冀守成的继承人可以将汉帝国慢慢休养生息,移回正轨,武帝本人也未再如当初一般激进。

  综上,武帝统治虽然折腾,但也没折腾到百姓活不下去,加上对外战绩好看,国内贵豪论被打压,所以汉不得亡。

  你看他折腾,但你知道他折腾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吗?

  个人享受?个人名誉?可能这些东西都沾一点儿,但是你如果看一下汉武帝具体做的这件事情,你就会明白汉武帝本质的目的究竟在哪里。他究竟想要做什么?

  汉武帝算是向大家展示了什么叫做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真正意义。但是,汉武帝却懂得如何去折腾,说直白一点就是人家聪明!知道他的纠结目的究竟是什么,为了这个目的,他可以去努力,如果换成其他人,二话不说,后宫佳丽3000,我要出国巡游,我要干什么干什么干什么,总归就是自己享受,真正实事儿呢?啥都不干!

  汉武帝从他所做的那些举动上来讲,他一直都在完成中央集权这个最高命题!无论是满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思想,还是扩充自己手里的御林军,亦或者在北伐匈奴的时候调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是说任用自己的亲信担任军队里面的高层,最后的就是推恩令!

  汉武帝在干什么,他才收龙地方上面的权力,然后归到中央手里面,随着汉武帝的折腾,中央的权力越来越强,(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地方的权力越来越弱!这个就是汉武帝的聪明之处,他懂得树立各种跟的项目,来增长中央的权力,财力和人力军队,不停地削弱地方对手,乃至于未来能影响皇帝权力的这些人的利益!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地方上为诸侯王的实力越来越少,匈奴人的实力不断受损,整个大汉王朝中央的权力越来越强,军队越来越厉害,战斗力越来越好。财富越来越多,试问天下哪一个人能玩得过中央?汉武帝想要灭谁,那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反正军队里面都是我的人,军队战斗力是最强的,我想打谁就打谁,谁敢谋反,我把他往死里揍。哪怕是我亲生儿子!

  这个就是汉武帝的聪明之处,没错,汉文帝和汉景帝确实给他留的这些家产,但是历史上面留下金山银山,最后被儿子给败光的这不在少数。汉武帝却懂得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增加皇帝的权力,这个就是汉武帝真正聪明的地方!

  你想说汉武帝笨,你想说汉武帝昏庸,你想说汉武帝手中的大汉王朝要亡国,你问过汉武帝的智商没有?确实,汉武帝在某些方面纠结了一点儿,昏庸了一下,但是不可否认,就是汉武帝大的战略大的方针从来都没有改变过。这就是所谓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就要轮到其他人过来,看见这金山银山,还不好好享受一番,看见这皇帝的位置,还不好好的去温柔乡里面游荡一番,至于说天下发生什么事情与我无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富被其他人抢走了,军队被其他人抢走了,权利被其他人抢走了,自己呢,虽然没有折腾,虽然没有闹腾,但做的事情。不如人家汉武帝所得到,结果比汉武帝更加惨烈,甚至于最后尸首异处,你怪谁呀?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折腾?嘛叫折腾?这叫锐意进取!折腾这俩字,听着挺扎耳朵的,就算是折腾,没有汉武帝的折腾,估计匈奴人还在大草原上狂奔,天天玩打谷草呢?

  何来的发展壮大?汉人也不会叫汉人,不是吗?

  就这个题目,其实有些小伙伴至少心里有那么个隐约的答案。

  打仗吗?不就是打钱吗?这钱打着打着如果没有了,可不就得打崩了吗?亡国就是终点,老话说的好,好战必亡吗?

  汉武帝之所以那么能打,结果没把大汉王朝给打没了,还不是老一辈人的修身养性吗?家里有钱,所以没事。

  这个答案对,但不是很全面,他至少缺一半的解释。

  最为关键的一点,汉武帝已经完成了对他整个王朝的制度改革,一个王朝的稳定,物质基础是一个,另一个是内部的政治制度必须统一,一旦混乱,他可比物质基础的殷实更加的可怕。

  你以为汉武帝暴击周边强敌之后,没有出现流民吗?已经是流民四起了,就连全国的户口都缺了一半,这是啥?这要是搁到别的时间段,这可就是亡国的前兆啊!

  汉武帝还就抗下来了,咋抗下来的?就是对制度的精准改革。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制度真的这么重要吗?”

  咱别的不说,就说秦朝,陈胜吴广的起义声势够浩大的吧!结果呢?随着陈胜吴广的死亡,也就那样了,全部偃旗息鼓。

  这其实就是一场流民的抗议,但流民能成为亡国的最根本原因吗?显然不是,他必须辅佐其他的条件才可以达成,不然秦朝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早就应该崩溃了。

  既然没有,那就说明还需要其他的条件。

  接着是第二次的反抗,这次是六国后裔们开始闹腾了。六国后裔他们是什么?是流民吗?不是,他们是一个阶级,一个过去的统治阶级。

  他们是什么?他们是制度的制定者,所以他们本身就是制度。

  这种制度可以让流民进行上述下达的梳理,让他们更加的有效。

  结果呢?他们成功了!

  但他们这个制度太过老旧,项羽推翻秦朝之后,干的还是分封的事,这个制度其实已经被秦朝验证过了,漏洞百出,结果就是项羽失败了,刘邦成功了。

  他代表着秦朝遗留下来的先进制度,但这个制度在残破的流民面前是不够的,于是就有了黄老的学说开始对王朝进行修生养息的修补。

  所以亡国的条件,至少有两个,流民四起,加上制度的参与。

  只要卡住一个,亡国就不会达成。

  汉武帝的一句话说的就很好:

  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

  从这句话当中,咱不难看出汉武帝对改革的迫切,已经对周围强敌环视的压迫感。

  第一条,钱!您要知道汉朝初期,官员出去溜个弯,这都的是牛车,至于马车就别想了,就一个字穷,汉武帝想整几匹纯白色的马坐坐都没找到。

  所以就有了黄老学说的流行,但这个流行是让老百姓兜里有钱而已,但王朝是没有的,要想发动讨伐,没钱可不行。

  于是盐铁专卖开始了,桑弘羊的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让国家的垄断经济出现,最终刺激了国库的增长。

  第二条,就是进行中央集权。最棒的就是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国中之国的实力,接着是刺史制度,让其对地方进行监控,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三条儒学的引进,尤其是公羊学,那会的读书人可是佩剑的,文人尚武,这可不是一般的厉害。这也是为嘛一说将军,咱就推荐儒将。

  而那种酸儒在汉武帝跟前就吃不开,不是有一个叫狄山的博士,在大汉王朝干掉匈奴9万的前提下。

  居然拍着胸脯说要汉武帝走老路回去和亲。

  照他的意思,和亲是汉武帝唯一的路可以走,胜利也是一时半会,劳民伤财,最终还是完蛋。

  如今强大了,居然还的憋屈着活,这那门子道理。

  结果汉武帝要给他一个郡治理,他说不能,给他一个县治理,还是不能,最后给了一个哨所,结果没有多久被匈奴人给砍了脖子。

  就这么一下,汉武帝让所有人闭嘴,匈奴人就得打,打不服,就往死了打,拳头才是说服敌人的利器。

  上下的认识得到了统一,制度也会更加的畅通,没有异议,因为教训就在眼跟前。

  朝堂上统一了意识,那么民间呢?汉武帝开始打击地方豪强,这些地方豪强几乎就是一块地皮的土皇帝,纠结当地的游侠,形成对地方的控制。

  地方豪强有钱,游侠有武力,他们抱一块能好了吗?这让朝廷的政令得不到体现,地方上他们说了算,这那成啊!

  游侠说好听点劫富济贫,但地痞流氓也会说自己是游侠,不安定啊!

  所以地方豪强被迁徙了,迁徙到皇权可以覆盖的地方。

  其实这事在西汉前中期就一直在干的事,一听那有豪强直接就迁徙了。

  所以这一系列的改革,让汉武帝有了钱,而且还有了对地方的控制力。

  所以在流民四起的时候,冲击汉朝政权的时候,汉武帝依然不动如山。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汉武帝统治相当折腾,为什么没有亡国?

  

汉武帝统治相当折腾,为什么没有亡国?

  

汉武帝统治相当折腾,为什么没有亡国?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颖颖女装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