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汇海服装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李成器作为嫡长子明明能登上皇位,为何甘心把太子之位让给李隆基?

作者:颖颖女装网
文章来源:本站

  

李成器作为嫡长子明明能登上皇位,为何甘心把太子之位让给李隆基?

  

李成器作为嫡长子明明能登上皇位,为何甘心把太子之位让给李隆基?

  关于唐睿宗李旦立太子的前因后果,里面有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佳话。李旦前后两次登基,一共在位八年(684~690年,710~712年),真正掌权仅2年。虽然在为政上,李旦并没有留下显赫的功绩,但李旦做到了有唐一代所有帝王都没有做到的事情——父子相亲、兄弟和睦。北宋词人宋祁评价李旦:

  睿宗(李旦)有圣子,一受命,一追帝,三赠太子,天与之报,福流无穷,盛欤!

  上述这段话说的是,李旦是一个好父亲,他养育的5位德行高尚的儿子,1位继承帝位是为唐玄宗、1位被玄宗追认为皇帝、剩余3位兄弟皆被玄宗追认为太子。在皇权的巨大诱惑下,李旦父子6人,依旧保持着父子兄弟相亲相爱,避免了围绕唐代其他帝王发生的或杀兄、或杀子、或逼父的立储悲剧,这殊为不易。李旦的谥号为“睿”,大概是称赞这位儒雅的帝王,教子有方吧。

  以下,就一起来回顾一下,李旦父子之间那些感人至深的事情,以及李旦立储的前因后果吧

  天授元年(690年),绝代女皇武则天称帝,建立武周天下。当时,已经为皇帝的李旦、太子李成器(李旦嫡长子)被剥夺头衔。李旦被降为皇嗣,太子李成器被降为皇孙,迁居东宫。 自此,李旦父子开始了艰难的皇嗣和皇孙生涯。

  李旦第一次登基为皇帝的时候,太子人选就是自己的嫡长子李成器。之后,在唐中宗李显死后,李旦第二次登基为皇,那一次,他将庶出的第三子李隆基立为太子。

  武周天下中,为了权力斗争,武氏和其他酷吏都将李唐宗室作为打击目标。李唐子孙在武则天时期,过着异常艰难的日子。在这种境况下,连一个小小的宫婢都不将李唐宗室放在眼中。

  长寿二年(693年),武则天的宠婢韦团儿因引诱李旦被拒,怀恨报复,诬告李旦的妃子刘氏、窦氏用巫蛊之术诅咒武则天。则天皇帝大怒,将刘妃、窦妃招入宫中秘密处死。这对于李旦来说不啻为一个沉重的打击。自此之后,他的5个尚且年幼的孩子永远失去了母爱的关怀。

  为了保全家族,李旦对于二妃被杀事件丝毫不敢提及,他忍着巨大的悲痛,用自己单薄的身体,庇佑着摇摇欲坠的家族。后来,韦团儿诬告二妃事件被告发,武则天处死了韦团儿。但作为皇帝,武则天与平常人的思维不一样,她想到的不是如何去补偿自己的儿子,而是担心儿子李旦会记恨自己。于是,她下令将李旦父子幽禁起来。

  李旦父子被幽禁之时(693年),老三李隆基只有7岁、大哥李成器15岁、二哥李成义11岁、四弟李隆范、五弟李隆业均为幼龄稚童。幽禁的岁月除了不见天日的苦闷之外,更令人窒息的是不知何时会到来的一道赐死诏书。

  我们很难想象在那段幽禁岁月中,李旦父子是如何生活的。但不难猜测,李旦作为父亲、李成器作为大哥,必定倾尽心力维护着自己的家庭。我们也可以想象到,7岁的李隆基,对于父亲、大哥的依赖以及其他三位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据说,李旦擅长音律,在那段黑暗的岁月中,他们父子6人经常合奏,用以度过漫长的黑暗时光。大哥李成器擅长长笛、老三李隆基擅长腰鼓、其余三兄弟各有所长。

  在李隆基称帝之后,他们兄弟亦经常聚在一起,合奏声乐,用以追忆那段相互温暖、令人难忘的幽禁岁月。也正是这段幽禁岁月,让李旦父子培养出了非同一般的情谊,使得日后帝国立储和权力更迭没有发生流血事件。

  时光就这么慢慢向前流淌,一晃7年已过。晚年的武则天已经决定归政李唐。于是,圣历二年(699年),李旦被复封为相王,结束了长达7年的幽禁岁月,一家人终于重见天日。

  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复位,但帝国并没有走上正规。李显的妻子韦后想要效仿自己的婆婆,女主君临天下。但此时,青年的李隆基早已展露了自己一代雄主的气象,他在京师暗中招揽豪杰,与太平公主密谋匡扶社稷。唐隆元年(710年),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在帝都长安城发起政变,史称“唐隆政变”。

  政变以李隆基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韦氏集团告终。之后,李旦复辟为唐睿宗。在这次政变中,李隆基有匡扶社稷之功,受封为平王。李旦复辟之后,摆在他眼前的就是立储大事。

  照理说,他第一次登基的时候,长子李成器便立为太子,按照嫡长继承制,这一次被立为太子也在情理之中。但这一次不同的地方在于,李旦的三子李隆基建立了匡扶社稷之功,势力正盛。李旦自然想到了李世民和李建成,他和李渊一样,遇到了千古难题。而温和的李旦,更加不愿意看到兄弟阋墙的事情发生。

  正在两难境地之时,李成器站了出来,这位大哥以莫大的气量,抵住了皇权的诱惑,说出了那番光耀千古的佳话,成全了父子兄弟之情。李成器在知道立储难题之后,主动向父亲提出辞让太子之位,他说道:

  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李隆基)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

  李成器的辞让,化解了李旦立储的难题。之后,李旦和群臣顺水推舟,立了李隆基为太子。大哥李成器以其谦谦君子之风,战胜了皇权的巨大诱惑,成就了父子兄弟之情。这种胸怀,令人感叹。

  这是李旦第二次登基之后,立太子的前因后果。我们当然可以说,没有不爱皇权的人,或许李成器是看到了自己势单力薄,无法与李隆基抗衡,才不得已主动辞让。但我更相信,在那段艰难的幽禁岁月中,李旦父子之间建立了不为人知的深厚情谊。正是这份情谊,让李成器选择了放弃帝位,成全兄弟之情。

  对于兄长的辞让,李隆基内心深受感动。登基之后,李隆基建“花萼相辉楼”,用以彰显自己兄弟5人之间的无双情谊。花萼相辉典出《诗经》:

  常(棠)棣之华(花),鄂(萼)不韡韡(weiwei)。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花萼相辉楼建成之后,李隆基兄弟5人经常在此合奏乐器,李隆基打腰鼓,李成器吹长笛。

  在李隆基一朝中,李成器备受荣宠。先天元年(712年),李隆基登基,晋封李成器为司空。后转任太尉,兼扬州大都督,开府仪同三司,加实封一千户。开元初年(713年),李成器任岐州刺史、开府如故。开元四年(716年),李成器避昭成皇后尊号,改名为宪,封为宁王,实封增加到五千五百户,后历任泽、泾二州刺史。

  开元二十九年(742年),李成器薨逝,享年六十三。玄宗李隆基得知兄长死讯后,号啕痛哭。第二天,李隆基下诏,追怀李成器的高尚品德,追谥其为让皇帝。兄弟情深至此,实在令人感怀。

  不光如此,其他3兄弟与李隆基的感情也很好。二哥李成义死后追谥惠庄太子。四弟李隆范死后追谥惠文太子。五弟李隆业死后追谥惠宣太子。这就是文首所谓的“一受命,一追帝,三赠太子”。

  李隆基兄弟之间深厚的感情,不仅在有唐一代,便是在整个中国古代中,都极为罕见。而这都离不开父亲李旦的良好教导和那段父子兄弟相依为命的黑暗岁月的磨砺。

  参考资料:《大唐帝陵》、《书》

  皇帝,普天之下、唯我独尊!恐怕没有谁是真正心甘情愿把皇位拱手让人的,唐王朝著名的“让皇帝”李宪(李成器)亦然!虽然他是主动辞让皇太子之位的,后来也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充分的肯定与尊重,并且在死后被追谥为“让皇帝”。但是,说到底,李宪此举也并非真的那么心甘情愿,无非是审时度势之后,作出的对自身最为有利的抉择罢了。

  李宪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为肃明皇后刘氏所生。原名李成器,后为避讳昭成皇后窦氏谥号中的“成”字而更名李宪。李宪六岁时便成为了唐王朝的皇太子。后来因为祖母武则天的原因,李宪的父亲唐睿宗自请退位,降为皇嗣。父亲成了“皇太子”,他这位皇太子自然也就没得当了,于是李宪又重新成为了“皇孙”。不久,李宪按照“皇太子”儿子的规格被祖母武则天册封为寿春王(郡王)。神龙政变之后,李宪的七大爷唐中宗李显重新成为了皇帝,李宪又被这位大爷晋封为了蔡王(亲王)。可是,李宪的父亲曾经也是皇帝,地位敏感、尴尬,以至于李宪对七大爷给的这个亲王之位都不敢接受,坚决辞去了亲王之位,仍旧当自己的寿春王。

  从这一点也能看得出,祖母的强势、几位大爷与父亲的遭遇让李宪自幼便养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甚至产生了对政治斗争的恐惧心理。他不敢轻易卷入任何政治漩涡,哪怕只是七大爷给的皇子待遇,他也不敢接受。就在坚辞亲王之后不久,一件关系唐王朝政治走向的大事发生了。唐中宗被自己的女儿安乐公主给毒死了,而且安乐公主与其生母皇后韦氏正在密谋行武则天之事!这个时候,李宪野心勃勃的弟弟李隆基见机会来了,便联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发动了又一场政变,诛杀了韦氏、安乐公主母女,拥立自己的父亲唐睿宗李旦重新登基为帝。

  唐睿宗重新成为皇帝之后,封李宪为宋王、李隆基为平王。这时候,糟心的事又来了。既然自己重新成为了皇帝,那么,谁来当这个皇太子呢?按理说,李宪六岁时就曾经被册立为皇太子,而且他又是嫡长子,这个皇太子之位理应是他的。可是,自己的皇位又是三儿子李隆基帮自己抢来的!如果唐睿宗翻脸不认旧账、把李宪立为皇太子,第二场“玄武门之变”恐怕也就不远了。因此,唐睿宗一直非常纠结,久久无法作出抉择。

  这时候,李宪出场了。对于李宪而言,弟弟李隆基有平叛和拥立之功,又手握重兵。而自己除了曾经的皇太子之位和嫡长子的名分,什么也没有,根本没有能力与这位弟弟想抗衡。当年的隐太子李建成那可是如假包换的实权皇太子、东宫的武装力量也都不是吃干饭的!可即便如此,到头来李建成还是落得个命丧玄武门,被自己曾祖父唐太宗李世民取而代之的下场,更何况自己这个只有虚名的前皇太子、嫡长子呢?“玄武门”之变的血腥味还未完全散尽,祖母武则天为了权力杀子、废子的事情就在眼前!这一切让李宪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即便自己当上了这个皇太子,也未必能顺利继承皇位。到头来,说不定还得落得个曾祖大爷李建成同样的下场!与其如此,倒不如主动退出,既可以落得个好名声、让弟弟李隆基产生“亏欠心理”,还能保全自己的一生富贵。

  于是,一场兄友弟恭、你辞我让的大戏上演了!李宪坚决不接受皇太子之位,李隆基一口一个“我大哥不干、我也不能干!”最后,连他们的老爹唐睿宗都看不下去了:“你们哥俩能别过家家让来让去了吗?老三,既然你大哥坚决不肯当太子,那就你来吧。别磨叽了!”李隆基本就是做做表面文章,心里早已惦记这个皇太子之位了。既然老爷子都说话了,再推让就没意思了。于是,“勉为其难”地接受了皇太子之位。再之后,皇太子李隆基又开始与姑姑太平公主争权,双方大打出手,而李宪因为辞让皇太子之位,远远地躲开了这些是是非非。再后来,老爷子唐睿宗一看:“老三,好手段!这会儿是我妹、你姑姑,下一个就该是你老子我了吧?这皇帝还是你来吧!”于是,唐睿宗主动退位,当起了太上皇。皇太子李隆基正式成为了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唐玄宗。

  成为皇帝之后的唐玄宗内心或许对李宪这位大哥也并不是完全放心。话说回来,也没法让人放心!即便李宪自己没野心,也未必就没有别有用心之人拿李宪当幌子啊。因此,唐玄宗即位之后,不断给李宪加官进爵、增加食邑,处处吹捧拔高李宪。诚然,这里面有弥补对大哥的“亏欠”这样的心理因素,但多少也有一些借此试探的成分,想借此看看高官厚禄有没有激发这位大哥的野心。最终,李宪交上的答卷无疑是让唐玄宗满意的。李宪从不对政务指手画脚、也从不与朝臣勾勾搭搭,继续保持着一贯的极度低调作风!这才最终让唐玄宗放下心来,接下来的兄友弟恭虽然多少还是有点儿“作秀”的成分,但唐玄宗对李宪这位大哥的优待基本上还是出于真心的。

  在李宪去世之后,唐玄宗不仅给予了大哥几乎是人臣最高规格的丧葬待遇,而且还追谥其为“让皇帝”,并将其墓园按照帝陵规格命名为“惠陵”,也算是唐玄宗给李宪当初辞让皇太子之位的最终肯定与弥补了。但是,一切都是建立在李宪主动退出的基础之上的。试想,如果李宪当初坚决不辞让皇太子之位、不低调行事,他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李建成,还真的很难说!毕竟,当初唐玄宗在亲爹活着时对亲姑姑都照灭不误,同父异母的哥哥又有什么下不去手的呢?

  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他将自己的太子之位让给弟弟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唐玄宗李隆基,因此他死后李隆基也追封他为让皇帝。关于他为何会把太子之位让给弟弟李隆基的问题,个人认为李成器更多是因为兄弟情谊和顾全大局而甘心让位,他们兄弟之间的确是历史上少见的皇家亲情。

  公元705年,以张柬之为首的神龙五王在各方政治势力的支持下发动“神龙革命”。结束了武则天的统治,唐中宗李显复位,但是唐中宗的懦弱,却使得之后的唐王朝在短短几年间经历了数次动乱:

  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革命,唐中宗复位。

  706年,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七公主开府置官,张柬之等神龙五王遭诬陷被贬。

  707年,在韦后母女及武三思逼迫之下的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武三思一家被杀,武氏集团衰乱。此后唐中宗出面干预下政变失败,太子李重俊被杀。

  710年,唐中宗被韦后母女毒杀,韦后立李重茂为太子,韦后控制朝政。

  中宗死后一个月,李隆基在太平公主的支持下,联络对韦后擅权不满的万骑营将领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母女和上官婉儿,尽除韦氏一党。太平公主主持朝局拥立哥哥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

  这就是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即位之后,作为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面临的政局。当时虽然他父亲李旦是皇帝,但是一直以来性格同样懦弱的李旦在政治上并不强势。朝政大权控制在以姑姑太平公主为首的政治势力手中,而弟弟李隆基又因为唐隆政变的功劳在朝臣中拥有一定的声望。

  李旦第二次即位后首先就面临立储问题,李旦有五个成年的儿子,其中李成器是嫡长子,而且己经在李旦第一次登上皇位的时被立为太子。三子李隆基则在唐隆政变中居功至伟,而且表现出果敢的个性及较强的政治能力,因而李旦在立储问题上颇为犹豫。

  李成器:作为嫡长子,而且曾经被立为太子,李成器在礼法上是太子当然人选。但是李隆基又有功于社稷,李旦对重新立李成器为太子有顾虑,一方面他的政治能力有待考验,另一方面担心重演玄武门之变的故事。

  李隆基:虽然在唐隆政变中立下大功,但是李隆基无论在实力和威望上都不能和玄武门事变前的李世民相比。他只是在部分朝臣中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即使支持立他为太子的朝臣也因为礼法的影响不敢公开提出。至于权力方面当时他只是一名立下大功的皇子并无多少实权,唐朝的权力当时主要掌控在太平公主手中,因为唐隆政变幕后真正的大佬其实是她。

  最终这个困局在李成器的坚决辞让之下得到解决,李成器坚定的认为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应该立贤而不是立长。他的辞让使得李旦得以坚定决心改立李隆基为太子。

  有一种观点认为李隆基的权势使得李成器明智的选择退出储君之位的争夺。但是刚才我们已经分析了其实在让储之时李隆基的权势并不太,与李世民当年挑战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时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因此李成器完全有能力争夺储位。

  李隆基其实是个弱势太子,他被立为太子之后仍然储位不稳。掌握朝政的太平公主对李隆基不断的发起挑战,多次公开要求撤换太子,理由就是李隆基不是嫡长子,与礼法不合。如果李成器不是真心让位,他完全可以选择与太平公主集团联合,借助太平公主集团的权势李成器完全有可能重新夺回太子之位。

  但是李成器在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斗争中,全程鼎力支持自己的弟弟。以至于后来太平公主为了削弱李隆基的力量,转而要求唐睿宗李旦将李成器等人外放地方。

  除了这次让储,从李成器与李隆基兄弟的一生来看,他们兄弟五人的感情的确不错。这可能与他们的个人的成长经历有一定的关系。

  相互扶持的同年:李成器与李隆基的童年都是在奶奶武则天的高压恐怖中度过的。李成器与李隆基的母亲都是被武则天赐死的,同样幼年丧母的两人肯定有着不同常人的兄弟感情基础。

  五王宅的兄弟情谊:公元698年,李显重新成为太子,李旦退居相王,因此李成器兄弟五人搬出皇宫居住。他们兄弟的住宅都相互邻近,因而被称为五王宅。在这里兄弟五人相互扶持,彼此关系非常融洽。

  唐睿宗长子李成器为何让出太子之位给李隆基?这个问题就让(秉烛读春秋)告诉你事实真相吧。

  李成器又名李宪,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唐睿宗李旦长子。他和李隆基是亲兄弟,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子,人称李三郎。也就是说:李成器是李隆基的哥哥。

  我们都知道,历朝历代对太子之位争夺的很激烈,比如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太子之位之争,康熙的皇子们的“九子夺嫡”等等数不胜数,可是,为什么作为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本来太子之位就是非他莫属,可是后来他把太子之位让给了三弟李隆基了,这就意味着把唐朝的皇位拱手让人了,这里面到底有怎样的原因呢?

  要弄清楚个中缘故还得从其父李旦说起:李旦是武则天的儿子,武则天的老公李治死后,李显继位,李显做了55天皇帝后,由于做错了一件事:他想加封老丈人官职,惹怒武则天而被废为原来的庐陵王,回自己封地去了。紧接着立李旦为帝,武则天权欲望很大,李旦名为皇帝实为傀儡,一切朝政由武则天一人决断。

  尽管李旦小心翼翼做他的傀儡皇帝,但不久仍然被废为王。武则天临朝称制,称帝建周,说实话武则天治国能力还是很强的,无怪乎看不上他的儿子们。

  武则天夺李唐天下建立了武周并不受正统大臣们的拥护,到了晚年,宰相张柬之和狄仁杰发动了“神龙政变”,诛杀了武氏家族成员及武则天的“面首”二张。迫使武则天禅位于原来的废帝李显,(最初的那个,李旦的哥哥)。李显做了皇帝不久,驾崩(一说被韦皇后毒死),韦皇后想效仿婆婆武则天,拥立李显的16岁的儿子李重茂为帝,韦皇后打算临朝称制,也让李重茂做傀儡皇帝。此时,李旦和李隆基都很受重用,手中握有实权,毕竟李旦是李重茂的叔叔。这样在韦皇后眼里看来,李旦、李隆基是实现自己专权的障碍,于是想杀死二人,由于她手下泄密给了李旦和李隆基的消息,李家父子先下手为强,杀了韦皇后。

  李重茂一看这架势,李旦李隆基父子太强势了,小皇帝十分识趣,乖乖的让出了皇位,李旦得以第二次称帝。(问题的关键来了),李旦称帝,那么就会立太子为将来的接班人,按说李成器是长子,非他莫属,但李旦夺得的皇位李隆基功劳最大,这怎么办呢?还是李成器有头脑,他也看到没有实力的父亲曾经几度被废,当个窝囊皇帝也没啥意思。于是李成器辞让说:“储君,是国家的职位,太平时节就以嫡长子为先,国难之时就应归于有功的。若处理不当,就海内失望,这不是国家吉祥事。臣斗胆以死请求不要立我为储君。”李成器成天涕泣坚决辞让,言语很恳切。当时,诸王和公卿也说李隆基有社稷大功,适合做储君。李旦很赞赏李成器的心意,就同意了。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李隆基登基,是为唐玄宗。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冬,李成器死,唐玄宗李隆基闻讯号啕痛哭。次日,李隆基下诏,追怀其高尚品德,追谥其为让皇帝。

  (文/秉烛读春秋,?点关注。)

  李成器想不想当皇帝是一回事,能不能当皇帝是另外一回事。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以下原因:

  说一句很实在的话,李旦是真不想当皇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李旦早已经在血雨腥风中如履薄冰的过了很多年。

  李旦的母亲武则天古今中外最牛的女人。武则天志向远大,手段诡异。就连一代名臣长孙无忌都栽在她的手里。

  武则天的政治才华这里不用多说,大唐的国力在武则天的治理下蒸蒸日上,并且手底下名臣良将无数。狄仁杰,姚崇宋璟都是武则天选拔出来的。

  正因为武则天太厉害,也想当皇帝,所以他的儿子们就倒了霉。现是大儿子李弘早死,死因是众说纷纭。然后是二儿子李贤因为造反被废,也死了。三儿子李显刚当上皇帝没几天,就被武则天流放到庐陵去当王了,然后只有四儿子李旦做了皇帝。

  做了皇帝的李旦在家和朋友喝点小酒,第二天朋友全被处死。然后就是宫女诬告李旦的两个妃子背后对武则天不利,然后两个妃子,也就是李成器和李隆基的老妈,被叫到宫里人间蒸发了。

  所以李旦经历了这么多以后早就被吓破了胆,对皇位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

  但李显死后,韦皇后当政。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杀死了韦皇后。就这样李旦又无奈做了皇帝。

  从这里可以看出,因为是被人推上去的,所以李旦这个皇帝当的非常勉强。是受制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所以说李旦想立谁为太子并不自由。毕竟权利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手中。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两个立的睿宗李旦。所以就是李旦想立李成器为太子,也没有那个能力!

  唐隆政变虽然说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手完成。其实是李隆基完成了绝大部分。并且李隆基一个无职无衔的人,手里又没有军队,竟然在京城能发中政变,不得不说他能量巨大。

  李隆基发动这样一个惊人的政变居然靠交朋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李隆基先找到的人是钟绍京,是一个皇宫里花园园艺师,手底下管着200多个花匠。最重要的是,钟绍京有皇宫里的钥匙,可以自由出入皇城,这很关键。有了钟绍京,就可以在晚上轻易的进入皇城。不得不佩服李隆基眼光精准。

  其次李隆基经常陪皇帝贴身卫队万骑里的人喝酒赌钱,没少输钱。和万骑里的将军士兵玩的像亲兄弟。就这样把万骑里的人也收买了。

  唐隆政变的时候,钟绍京带着两百多花匠冲锋,和万骑里的人里应外合,就把皇宫占领了,然后韦皇后竟然被保护她的万骑士兵杀了。这不得不令人目瞪口呆。

  所以李隆基在没有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成功的发动了政变,竟然成功了。这不得不说他的眼光精准。前车之鉴皇太子刚发动“景龙政变”,兵败被杀。而他居然成功了。不得不说李隆基是一个好学生,经验总结的非常到位。

  还有后来的“先天政变”,李隆基成功的干掉太平公主。所以说,李隆基是一个政变专业户啊。并且每一次政变都是成功的,所以说政变成功率为百分之百。

  有一个这样的兄弟,李成器是真不敢当皇太子。指不定哪天就被李隆基弄死了!

  如果说李旦还有点挣扎的意思的话,李成器是非常认命。李旦倒不是怕李隆基,所以他仍然有嫡长子为继承人的思想。所以说某种程度上还是想立李成器为太子。

  所以李旦因为立太子的事咨询过很多人,但可惜的是李旦问过的人大都支持李隆基。搞的李旦非常郁闷。所以李旦决定要大臣们投票表决谁做太子。

  李旦这么做的原因还是因为李隆基人望太高,高到完全威胁到他的皇位。虽然李旦的皇位有李隆基很大的功劳,但李旦还是想自己独自掌握大权。所以立太子也是一种权力的突破,如果能立李成器为太子,必然是李旦在掌握权力,而不是李隆基。

  但可惜的是,李旦有心突破权力的障碍,但李成器没有胆子面对李隆基的政变能力。政变时李成器亲眼目睹李隆基是如何完成政变,把李旦推上皇位的。手握重兵的韦皇后都不是李隆基的对手,他李成器更不是李隆基的对手。

  更何况他被李旦拿出来立太子,并不是要做一个稳定的太子,而是成为李旦的一个屏障。他成了太子,李旦躲到后面去了。而他要面对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两个高手的联手攻击,自问李旦都没有办法赢,更何况他李成器还没有那么高的人望。

  所以李成器非常聪明,赶快上表,说什么也不敢当皇太子。并且说李隆基对整个大唐有大功,是真正可以做太子的人。

  他这一上表,就代表李旦的计划彻底失败。所以李旦算是真正看明白了,能当皇太子的只有李隆基。李旦也就放弃了收权,后来干脆退位做了太上皇,把皇位让给李隆基,这才有了开元盛世。

  只能说,李成器有机会登上皇位,至于能不能如愿,还真不好说,弄不好就又是一个玄武门事变。好在李成器有大智慧,也看惯了李家人相互的杀戮,面对功劳和势力,都远远大于自己的弟弟李隆基,退让恐怕是最明智的选择。

  自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起,李唐皇室的血,足够淹没了金水河,冰冷的石柱,目睹了一起又一起,李家人之间的相互杀伐。李隆基的功勋,就是建立在亲姑姑,太平公主的尸身上的。李成器作为嫡长子,曾经的皇太子,他如果不让位,是否能坐上皇位?他选择让位给三弟李隆基,究竟出于什么目的呢?

  笔者个人认为,如果李成器不让位,玄武门之变再现将不可避免,他选择让位,既是无奈的抉择,更是主动之举。

  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是一位天生的政治家,他幼年生母就被武则天杀害,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幽禁的生活。亲人之间的仇杀,让李隆基政治早熟,在亲眼目睹了神龙政变后,李隆基受到了全程“教育培训”。他很快将这个经验用于实践,在姑母太平公主的支持下,他发动了唐隆政变,亲手将自己的父亲李旦推上了皇位。

  唐隆政变对李唐政权意义重大,如果不是这次政变,大唐很有可能再次进入女主登基,天下杀伐的局面,首先遇害的就是与韦氏母女,矛盾重重的李旦父子。

  而这么大的政治事件,竟然是在李旦不知情的情况下,由李隆基联手太平公主导演!这次政变,将李隆基的声誉送上巅峰。

  李成器虽然是曾经的太子,仅仅是因为嫡长子的身份,在为国立功方面,几乎等于零。这一点,李成器心服口服,他曾经说,太平时期可以用嫡长子继位,国家危难之际,当然得看功劳,我没法跟三弟比!

  功勋不代表地位,顶多舆论占优。不过功勋背后,往往意味着实力的强大,或者说势力强大!李隆基能发动唐隆政变,肯定不是自己单打独斗的结果,他那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班底,这个班底的实力,连李旦都未必控制得了!

  唐隆政变后,李隆基因为功劳大,地位迅速上升,达到了可以抗衡太平公主的的地步。也就是说,朝中的大臣,半数出自李隆基的门下!

  这种状况,跟老祖宗李世民多么相似,甚至连李世民都得甘拜下风。相反,李成器呢?根本没有自己的班底,他要想坐上皇位,要看李隆基集团是否甘心。

  一旦到了这种局面,恐怕连李隆基都很难左右自己的命运,他的心腹们,会推着他朝皇位走去,连皇帝都很难阻止得了。就连强大的太平公主一党,最终都被李隆基一网打尽。李成器应该很清楚,即便三弟无心争储,李隆基集团都不干!

  事实上,李旦之所以决定立李隆基为太子,跟实力派的大臣们,倒向李隆基不无关系,李旦只能顺应形势。

  李成器、李隆基兄弟俩都很有文艺才能,尤善乐艺。不同的是,李成器除了醉心于艺术,真的没有表现出政治才能。李隆基则不然,艺术只是业余爱好,本质上他首先是政治家。

  本来李成器作为太子,更有机会接触政治,可惜的是,他当太子时,年仅六岁。屁股还没坐热,就因为李旦被废,他也跟着失去了太子之位。所以,短暂的太子经历,对他毫无帮助,相反很容易被政敌盯上。

  当李旦复位后,展现才能的却是一鸣惊人的李隆基,李成器给人留下的是花瓶的印象。一个是呼风唤雨的政治大佬,一个是玩弄风月的王爷,让谁接班,恁谁都很难选择李成器。

  李成器虽然没有政治才华,他却有自知之明,有生存大智慧。这个智慧,一方面来自家族的“血泪史”,一方面来自个人的感悟。当李旦登基,必须要定立太子时,他多次声泪俱下地要求父亲,立三弟李隆基为太子。

  李成器的这个表态,有几分真几分假呢?我觉得至少有八分真!李成器不善于政治,但不代表看不清政治形势。

  首先,他能很明醒地认识到,相对弟弟,他没有拿得出手的功绩,也没有支持他的政治势力,这两条决定了他很难坐上皇位,即便坐上了,也坐不稳,最大的可能,李建成就是参照物!

  其次,他也清楚皇位除了权力,还有责任,以及代价,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付出这个代价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付得起这个代价的。李成器后期多次推辞官职的表现,正反映了,他能承担的责任和付出的代价,跟皇位不匹配。

  最后,李成器的志向(或者说爱好),也不在政治。这个特点,既促使他放弃了皇位,也让他放弃了参与政治,同时也给了他一个安全的个人生活。

  所以,除了坐不稳、坐不上的担心,有点被动外,其它都是他的真心写照。

  李成器作为废太子,居然能一生平安,受到厚待,甚至连遭忌都没有,也算创造了一个奇迹!这跟李成器真心让位有关,让李隆基对他放心。

  同时,也跟李隆基的兄弟情深有关,历史上废太子的悲剧,大多因为皇帝的无端猜忌。李隆基对五个兄弟,非常有爱,相互走动,赏赐,关爱,一样不少。大概看惯了皇家杀戮,更珍惜这份兄弟情吧。

  人们谈到皇家兄弟,不免第一视角,就盯上争权夺利,骨肉相残,尤其像李成器这个嫡长子失位的情况,更容易引来审视的眼神。其实,皇家也是人,固然权力斗争很难躲得开,也不代表人人都视权力为生命。李成器的大智慧,就给后世做了一个很好的垂范,为李唐的血色,增添了一份脉脉温情!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今天和大家聊聊李成器的故事。

  李宪,原名李成器,唐朝宗室,唐睿宗李旦长子,唐玄宗李隆基长兄。

  初封永平郡王。文明元年(684年),立为皇太子,后让位于。 他能诗歌,通晓音律,尤善击羯鼓、吹笛。历任太子太师、太尉,封宁王。恭谨自守,不妄交结,不欲朝政,为唐玄宗所重。死后谥为让皇帝,葬于惠陵。

  李成器为何要让位给李隆基呢?容我慢慢说来。

  武则天去世后,李显懦弱无能,朝政大权慢慢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等人被他们贬官驱逐,太子李重俊被杀。 韦皇后效仿原来武则天的做法,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大权,对于女儿安乐公主的违法卖官鬻爵也不加制止,朝廷一片混乱。

  景龙四年(710年),中宗被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 此后韦皇后便想学习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也准备动手杀掉李显的弟弟相王李旦和妹妹太平公主。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密谋策划,欲先发制人。

  经过与大将们的秘密协商,定于七月二十一日夜发动政变。当夜,葛福顺突袭羽林营,诛杀韦后党羽韦跨、韦播、高嵩,策反了羽林军,并攻入玄德门,李仙凫亦引兵攻入白兽门,于三更会师于凌烟阁。李隆基引兵进入内宫,守卫内宫的武士纷纷倒戈响应,韦后逃入飞骑营反被斩首,宗楚客、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等人也陆续被杀,并于全城搜捕韦氏集团人员,史称“唐隆政变”。

  政变后,相王抱着李隆基哭泣:“多亏你救了我一命啊!”当日,李隆基被改封为平王,兼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押左右万骑。睿宗李旦重新即位。

  由此看来,李隆基立有大功,发动政变诛杀了韦后集团,不但保住了他父亲睿宗在内的一大批人的性命,而且还使得睿宗重新登基。

  李旦再次登基后,当时将要立皇位继承人,因李成器是嫡长子,而平王李隆基(唐玄宗)又有讨平韦氏的大功,故久久不能定。

  李成器辞让说:“储君是国家的职位,太平时节就以嫡长子为先,国难之时就应归于有功的。若处理不当,就使得海内失望。臣斗胆以死请求不要立我为储君。”李成器坚决辞让,言语很恳切。当时,诸王和公卿也说李隆基有社稷大功,适合做储君。于是李隆基成了太子。

  可是我们分析一下,李成器真有那么心甘情愿吗?肯定不是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李世民喋血玄武门的事件还没过去多久。当时李世民不就是因为势力强大,与太子集团互不相让,才造成了玄武门的惨剧吗?而现在李隆基有大功,又掌握了军权,且李隆基胆量极大,已经发动过一次政变,谁又能保证他不会发动第二次政变,把哥哥给干掉呢?由此考虑,李成器还是决定让出这危险极大的太子之位,换取和平的生活。

  李隆基登基后,晋封李成器为司空。后来,李成器又晋位为太尉,依旧兼扬州大都督之职,再加实封一千户。一个多月后,加授开府仪同三司。开元初年(713年),历任岐州刺史、开府如故。开元四年(716年),改名为宪,封为宁王,实封五千五百户,历任泽泾二州刺史。

  李隆基经常登楼,听到诸王府的乐声,便召他们登楼同榻宴饮,有时就亲自到他们宅第,赐金分帛,给他们最大快乐和赏赐,诸王每天在侧门朝见,归宅之后,吃酒作乐、击毽斗鸡,或者到近郊追逐鸟兽,或者在别墅作乐,天天不断。游玩所到之处,中使相望,都认为天子兄弟之间友爱,近古无比。

  虽然这只是李隆基的表面文章,但我们也能看出,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还是比较好的。

  李成器让位后,玄宗李隆基对他优待有加,而且李成器一生中谨小慎微,不干预朝政,最后得到善终, 也不失为一段佳话。

  首先,李成器的母亲刘氏和玄宗的窦氏开始的时候,都是李旦孺人。不过,李成器的母亲可能得宠一点,生儿子早一点。所以,李旦第一次登基的时候,立了刘氏当皇后。但是,玄宗母族家世背景并不李成器的母族差。李成器这个所谓的嫡长子,其实他的地位没有人们想象当中那么高。真的要扯所谓的嫡长子,讲真的李旦不是嫡长子,唐高宗的嫡长子明明是孝敬皇帝李弘。玄宗大概在六岁的时候,被武则天过继给孝敬皇帝李弘。某种程度上来说,按着宗法玄宗才是长子嫡孙,好不好!

  再者,李旦第一次登基是阿武的傀儡。第二次,他不是傀儡,但他是被玄宗和太平一起推举到了皇帝位置。这样的情况之下,李旦有什么利用放着有大功的三郎不立,去立一个没什么功劳的李成器当太子。难道唐初玄武门之变的教训不够深刻。关键,这样的情况,李旦不立玄宗,玄宗就不会去抢皇位了?当然不可能。就算唐玄宗不想抢,但是跟着他一起诛韦后的人也不答应啊。

  最后,说说李成器吧。他让皇位的想法,其实跟李旦立玄宗的心态差不多。说好听的,他淡泊名利皇权,不像重蹈李建成的覆辙。毕竟,玄武门的教训太深刻了。直白一点说,就是争不过弟弟嘛。既然如此,不如和为贵,让出太子之位。何况,李成器本来也没有当很长时间的太子。他当太子的时候是在李旦第一次登基的事情,事隔很久了。而且那会儿他和李旦都只是武则天的傀儡而已。说白了,他可以让,因为他本来居太子位的事情就没有真正享受过太子的权力。这点上,他跟李建成是不一样的。

  一是不想当,二是不敢当。主要是不敢。

  李成器受父亲李旦熏染,也有让的习惯。中宗李显二次登基后封他为蔡王,他以“不敢当大国”为由推辞,依旧当他的寿春郡王。所不同的是,他的让诚意更大,不像他爹那样有城府。让李隆基也是出自真心,他对弟弟的能力是折服的,只是其中掺杂了怕的成分。

  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

  一是李成器的哭。作为嫡长子,又有当太子的经历,再次成为太子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当时李旦也属意于他。然而他就是坚决要让——所提“平时立嫡、危时立功”的理由倒也说得过去,当李旦表示不同意时,他竟然“累日涕泣”,还要“以死请”。坚决成这样就值得怀疑了。

  二是其他人的态度。李成器提出让贤,当时“诸王、公卿亦言楚王有社稷大功,合居储位”。这就明白了,舆论导向全在李隆基这边,难怪他坚决。李成器并非不成器,他有政治头脑,时局再清楚不过,他除了嫡长子这个优势外什么都没有,拿什么争!

  这两个细节是基于以下两个事实的:

  一是李隆基有野心。野心不仅限于当太子,还有当皇帝。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他爹当皇帝。让爹当皇帝再让哥哥当太子,他还没有那么无私。虽说后来李旦任命李隆基为太子时,他也客气了一下,但也只是礼节性的,没像李成器那样哭天抹泪要死要活——要真那样太子位肯定还是李成器的。说到底还是自己想当,以便为将来继承大统铺路。

  二是李隆基一直在发展势力。政变之前他便“阴聚才勇之士”,笼络了一批大小官员,还争取到了禁军中的精锐万骑军。政变后大唐重新洗牌,李隆基业已成势,连李旦都忌惮三分。李成器在武则天时代就当过太子,虽说那时年纪小,但对成长是有好处的,起码会明白一个道理:即便当了太子,那皇位也不一定是你的,就连他爹那皇帝都没准儿。

  李成器从武则天时代一路走来,有着丰富的阅历。而且,大唐帝国始终萦绕不散的阴影,是当年老祖宗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杀兄弑弟那是有传统的,李隆基完全有这个能力。尽管很会来事的李隆基有“长枕大被与兄弟同寝”的佳话传世——这也是其他兄弟以及李成器本人支持他的一个原因,但现在不杀不等于以后不动手,他诛灭韦氏集团的手段可是够狠的——后来对姑姑太平公主也毫不留情,兄弟情深能否延续还是未知。或许李成器已经嗅到了什么危险,所以才不敢有太子之念,推辞得那么坚决。

  自古以来,皇帝的儿子总是不容易的,因为权势滔天的皇位,多少亲兄弟自相残杀,“冷血无情”也成了皇子们身上常见的标签。再者,从商周时期开始,嫡长子继承制就已经形成,并随着历朝历代发展不断沿袭,“立嫡立长”早已成了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多少人挤破了头皮想成为嫡长子,从而获取荣登大宝的资格。可是在太平盛世的唐朝,有一位嫡长子却心甘情愿让出皇位,竭力扶持弟弟李隆基,自己做一个快意自在的逍遥王爷,演绎了一番“兄友弟恭”的历史佳话。这个人就是唐睿宗李旦的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长兄,李宪。

  李宪,本名李成器。后人提起他的名字,多半是和“让皇帝”挂了钩。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从没做过半天皇帝,死后却被封为皇帝封号的王爷。就连“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也曾给予他高度评价:“废长而立少,虽圣贤犹难之,宪与玄宗兄弟相安,终身无间言焉,盖古今一人而已乎!”

  那么作为唐睿宗的嫡长子,李宪到底是因为什么,心甘情愿让位于李隆基呢?

  一、“兄友弟恭”是有真实依据的

  早年由于武则天当政,当时的唐睿宗李旦虽然被立为皇帝,却只不过是武皇的傀儡。不久后,李旦被废,连带着当时已经被立为皇太子的李宪也被废,自然而然地跟着降身份为皇太孙。

  在被废时期,李旦一家人经历了共患难,有一段非常和睦相处的难得时光。李旦有五个儿子分别是李成器、李成义、李隆基、李隆范、李隆业,据说五王王府都建造在同一条街上,五王分院而居,再加上没有明显权势的诱惑,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李宪兄弟相比其他的皇家兄弟,更多了一份“共患难”的情谊。在李隆基做了皇帝后,也对几个兄弟都很好,他的兄弟都是历史少有的“得以善终”,这也和他们年少时住在一起有很大联系。

  李隆基确实是在哥哥李宪的辅佐下成功登基,因此在此后的数十年里,他始终对哥哥李宪留存了一份感激与尊重。尤其在大哥李宪面前,李隆基从来不称朕,都以“弟隆基”自居,每次给大哥李宪写书信,李隆基都会写上“弟隆基白”。

  在李宪去世后,李隆基认为普通谥号不足以表达自己对兄长的心意,一定要追封其为“让皇帝”。李宪的儿子汝阳王李琎诚惶诚恐,上疏奏明父亲平生志向,不敢接受“皇帝”称谓,但李隆基坚决不准,出殡当天还送去天子衣服,亲笔手写祭文,祭文自称“隆基陈述”。李宪这一生虽然政治功绩不突出,却活得非常值,因为主动让贤,赢得了生前富贵、死后荣光。

  虽然晚年的唐明皇李隆基荒唐颓废,但青年时的他却也是一代好皇帝,在他的统治下出现愈加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元盛世”。在这样的和平盛世背景下,哥哥耐心辅佐,弟弟做个好皇帝,他俩堪称是兄友弟恭,被后世誉为皇家兄弟典范。

  当然这个“兄友弟恭”的真实依据,也不过是个很小的原因,真正决定李宪心甘情愿让位的,还是在于李宪自身。

  二、李宪很有自知之明

  在历史上著名的“唐隆政变”中,李隆基是主角,带头铲平韦后势力,平定太平公主之乱,对于稳固李唐政权有着卓越的贡献。

  平定时局叛乱中,李隆基贡献卓越,政治才能过人,但李宪却并未过多表现这方面的天赋。甚至深究李宪的一生中,基本也没什么突出的功绩值得歌颂。

  在平乱后,李旦重登皇帝位,按理说这时候应该重新确立嫡长子李宪为太子。但经过唐隆政变,就数李隆基功绩最为卓越,朝堂上对立李隆基为太子的呼声很高,关于“立谁为太子”这个话题朝中大臣分成了两派,一方支持嫡长子李宪,另一方支持才能卓越的李隆基。这件事也让唐睿宗李旦着实苦恼。他还考虑到,李隆基手中掌握着很大的兵权,假如再依照祖制“立嫡立长”的原则立李宪为太子,那么无疑也为兄弟相残埋下隐患。

  察觉到父亲唐睿宗李旦的苦恼与纠结,李宪主动站出来,表示要将太子之位让给弟弟李隆基。在满朝堂惊讶之余,他也说出了自己让位的理由:“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大意就是说,国家安居乐业、安稳太平可以立嫡长子,但国家危乱需要立功劳大的一个,而平王李隆基功劳最大,理应立他。在李宪极力劝说和诚意让贤下,唐睿宗最终决定立李隆基为太子,不久后李旦退位,李隆基荣登大宝,兄长李宪进封宋王。

  主动让贤,其实李宪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他深知,即便叛乱被平定,大唐也不如以往那般繁荣盛世,烂摊子还需要新继任的皇帝来收拾。他深知自己不是当皇帝那块料儿,于是就主动请让,一则是巧妙躲避新皇帝的压身的重任,避免成为三弟隆基的“绊脚石”,二则是能让弟弟李隆基的才能得到发挥,对李家、对朝堂都是大有裨益的,三则还能卖弟弟个面子,假如李隆基是个知情分、懂感恩的人,只要自己下半辈子不做“出格”的事儿,安安稳稳辅佐,那么一生荣华富贵都是有保障的。

  三、志不在此,外加明哲保身

  虽然没有突出的政治才能,但李宪却对艺术方面展现出不一般的天赋。有史料记载,李宪喜好声色,少年时才气过人,成年后精通音乐,尤其对西域龟兹乐章有独到的见解。如此喜爱音乐,在政治上也不急于表现自己,想必是个不喜争抢的淡然性子,所以李宪对于皇位,可能确实也没多大兴趣。

  除了对音乐确实热爱之外,李宪整日沉浸于声色中,其实也是明哲保身的最好方式。他深知三弟李隆基是个厉害角色,即便自己主动让贤,他也不一定会对自己消除戒心,必定时时提防自己。如果跟他斗自己也不是对手,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李隆基彻底信任:我是真心想让位于你,我对皇位一点兴趣都没有。

  于是他整日待在家里,奏乐纵饮、击球斗鸡,或者读书画画,从不结党营私和卷入朝廷纷争,让自己彻底避开李隆基产生怀疑的可能。即使如此,李隆基也不放心,常常会派人暗中监督大哥李宪的动静。有一次,手下人来报,说李宪天天沉迷于古书之中,李隆基担心大哥暗中研究兵法韬略,于是再令人加强窥探,发现李宪孜孜不倦看得是古乐谱,这样李隆基才渐渐放下戒心来。

  对于沉浸声色这件事,不管李宪是真喜欢也好,是作为幌子明哲保身也罢,总之他做得实在厉害,展现了他所特有的“大智慧”。

  相比起历朝历代,多少皇族子弟为了争夺至高无上的皇位,不顾亲情自相残杀,斗个你死我活,让皇帝李宪可谓是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驾驭不了的不去奢望,所拥有的就好好珍惜,尽心尽力辅佐弟弟李隆基,同时也获得弟弟的信任与尊重,一生荣华富贵、潇洒快意,也难怪清朝文人何亮基都要感慨一句“宫中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间作让皇。”

  参考资料:柏杨《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李学勤、郭志坤《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张居正《听张居正讲资治通鉴》、老蔡的菜园子《野史更疯狂:另类的唐宋历史风情》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颖颖女装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