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汇海服装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赵匡胤为什么没立太子,是真的要实行兄传弟吗?

作者:颖颖女装网
文章来源:本站

  陈桥兵变夺了皇位,当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小,其母亲偏喜二子赵广义,又担心再出现幼子上位,皇权被夺的现象,要求赵匡胤把皇位先传于其弟,然后等儿子大了,再把皇位给其子,赵爽快地答应了其母要求。另外,其弟赵广义一直领兵四处征战,手有实权。国家当时并不安稳,他的身体健康较好,想等国家安稳后把其弟的大权收回,再设太子。所以没立太子,没想到没等到那一天,赵匡胤就不幸而亡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出生,976年驾崩;享年50岁,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出生,前210年驾崩,享年50岁。

  他们俩都没立太子,主要是因为他没想到自己会死的那么早。特别是宋太祖,本人是武将出身,身体素质极好(太祖长拳的创始人),同时创立的“太祖盘龙棍”更是有“一条盘龙棍,打遍天下八十一州”的美名。

  而最后宋太祖是“暴死”,是在与后来的宋太宗喝了一晚上酒之后,第二天清晨突然死亡的。他是有儿子的,怎么他的弟弟——赵光义当了皇帝呢?

  今天我们说两个问题:

  1.宋太祖怎么死的。

  2.“金匮之盟”的可信性。

  民间所有人都觉得宋太祖赵匡胤不是正常死亡的。现在流行的有说法是:是被太宗赵光义毒死的。

  因为当时死亡的的时间是在喝酒后的第二天清晨死的,死亡的症状是“尸体颜色:玉色萦然如出汤沐”说的是尸体呈绿色,全身大汗淋漓,而这是中毒的表现,这个记录是宋代文莹和尚《续湘山野录》中记载的。这个“野录”一词就是说明不是官方记载的。

  而当时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在他写得另外一本书《涑水记闻》中记载:宋太祖驾崩是在四更(凌晨3点左右),当时的皇后让官宦去招皇子赵德芳。(当时皇长子嫡长子是赵德昭),被太宗赵光义发现了(他提前准备了),然后赵光义就做了皇帝。

  这两种说法都不约而同的只出了一个现象:赵匡胤是在和弟弟喝酒之后死的,而他死的时候,还没有对外公布,但弟弟赵光义已经做好了登基的准备。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怀疑宋太祖死亡的真相。

  1.金匮之盟的内容 :

  赵匡胤死后,要把皇位传给他的二弟赵光义;’

  赵光义死后,要把皇位传给他的三弟赵廷美。

  赵廷美死后,要把皇位传给他的侄子赵德昭。

  赵德昭是赵匡胤的嫡长子。 这样皇位最终回到了宋太祖一脉。

  2.金匮之盟是怎么出现的:

  当宋太宗赵光义当了6年皇帝后,赵匡胤在世时的前丞相赵普,突然发布了一个声明:说当时老太后杜太后活着的时候,为了避免宋朝出现前朝主少国疑的局面,曾经和宋太祖赵匡胤一起商量了这样一个皇位传承的办法,而我赵普当时是见证人,因为这个记录是我写的。

  记录是个好记录,这证明了宋太宗赵光义是正常继位的。就是出现的时间晚了一点,当了六年皇帝才拿出来。不过有总比没有强。

  3.金匮之盟出现后,发生了什么?

  按照这个盟约的说法:

  赵光义死后,要把皇位传给他的三弟赵廷美。

  赵延美死后,要把皇位传给他的侄子赵德昭。

  但是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

  金匮之盟是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九月出现的。那个时候,赵德昭已经死了。而在第二年赵廷美也死了。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

  这下老赵家能继承皇位的只有赵光义自己的孩子了。 你看金匮之盟也没有违背,皇位也是自己儿子得了。

  因他的儿子还太小,二加上太后的干预和一些大臣的意见,不得不传给了弟弟。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于976年,享年五十岁,他的死是一桩历史悬案。

  开宝九年十月壬午夜,宋太祖急召弟弟赵光义入宫。赵匡胤屏退左右,只剩兄弟二人对饮。有人遥见在烛光之下,赵光义忽然离席作回避之状,太祖"柱斧戳地",大呼“好为之”,未几,太祖驾崩,史称“烛影斧声”。对于赵匡胤之死,正史没有过多记载。《宋史·太祖本纪》仅书:“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赵匡胤为什么没有立太子呢?原因有三。

  其一,正值壮年,不着急立太子。赵匡胤本来就是武将出身,身先士卒勇猛无比,体格健壮,武功高强。此外,他一直很注重养生,还发明了一套类似于华佗五戏的“太祖长拳”,大加推广。正史中没有任何他在暴卒之前患病的有关记载。也正因为此,他没有着急立太子。

  其二,受到五代惯例的影响。赵宋之初,制度大多沿袭唐末五代。朱熹曾说“太祖……只是去其甚者,其他法令条目多仍其旧。大凡做事的人,多是先其大纲,其他节目可因则因,此方是英雄手段。”在立储之事上,赵匡胤也受到了五代惯例影响:

  1. 后梁时,养子朱友文以“博王、开封尹”为后梁太祖朱温之储(未即位,未册太子,被杀);

  2. 后唐时,次子李从荣以“秦王、河南尹”为后唐明宗李嗣源之储(未即位,未册太子,被杀);

  

赵匡胤为什么没立太子,是真的要实行兄传弟吗?

  3. 后晋时,从子石重贵以“齐王、广晋尹”为后唐高祖石敬瑭之储(即位,未册太子);

  4. 后汉时,长子刘承训以“开封尹”为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储(未即位,未册太子,生前未及封王,死后追封魏王);

  5. 后周时,养子柴荣以“晋王、开封尹”为后周太祖郭威之储(即位,未册太子)。

  开封府尹是五代、宋朝的一个重要官职,开封乃国之都城,开封尹总览军政民政,权力极大。因此,从五代起,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如果由皇族子弟出任开封尹,就基本确立了其储君的地……

  三、受太后遗命的影响,封弟弟赵光义为开封尹。

  建隆二年(961年),生母杜太后病危,临终遗命赵匡胤“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即赵光义)”,同时命赵普“于榻前为约誓书,……藏之金匮。”(《宋史·后妃传》)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匮之盟”。

  但随着江山稳固,太子渐长,加上宰相赵普力劝赵匡胤立自己儿子做江山继承人。宋太祖转而考虑扶持次子赵德昭上位。

  开宝九年,赵德昭受封兴元尹,并迎娶了河中尹陈思让女儿。陈思让任保信军节度、护国军节度、河中尹,掌控着河南大部分地区的军政大权。同年,宋太祖提出迁都洛阳,一方面为赵德昭掌权铺路,另一方面也可使赵光义在开封经营多年的党羽势力锐减,当然,这遭到了赵光义的激烈反对。同时,也刺激了赵光义,使他加快了夺权的步伐。他毒杀了赵匡胤,此后,也逼杀了赵匡胤的长子德昭(30岁),赵匡胤幼子德芳(26岁)。这是他擅长的:

  公元965年,后蜀末帝孟昶“暴病”身亡,有人认为就是赵光义下毒的结果。

  公元978年,南唐李煜离奇逝世,死于赵光义所赐的“牵机药”。

  公元988年,吴越国王钱俶过六十大寿,在赵匡胤赐酒后暴毙。

  可见,赵光义早有野心,弑兄继位亦是预谋。

  宋太祖暴亡之时,四个儿子有两子尚在。

  其中次子赵德昭二十四岁,完全陈年,最小的第四子也十六岁了。

  次子赵德昭是贺皇后所生,贺皇后早逝,赵德昭迟迟不得封王。

  “乾德二年出阁。故事,皇子出阁即封王。太祖以德昭冲年,欲其由渐而进,授贵州防御御。”“终太祖之世,竟不封以王爵。”

  而赵德芳的母亲《宋史》并无明确记载。

  

赵匡胤为什么没立太子,是真的要实行兄传弟吗?

  在很多关于“烛影斧声”笔记中,都提到宋太祖去世当晚,宋皇后让太监王继恩召赵德芳入宫,结果王继恩召来了宋太宗。

  这里就让人很疑惑了,为何宋皇后(无子)为何不召年长的赵德昭,而去召年幼的赵德芳入宫呢?

  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不能排除这段历史被后人裁剪、加工过。

  宋太祖去世后,《太祖实录》修撰,很多事情可能被掩盖。

  宋太宗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位,这无疑不是正常的继位方式。

  他继位后开始编撰《太祖实录》,很多对他不利的东西都被遮掩了。

  按理来说,《太祖实录》是记载宋太祖实际最真实的史料,但是《太祖实录》却有新旧两个版本。

  太平兴国三年《太祖实录》正式开修,由沈伦监修、李昉等人编修,到太平兴国五年修成。

  监修沈伦早年追随太祖赵匡胤,是他幕府中的主要成员之一。此时距离国初不远,参与修史的史官很多都是太祖朝亲历者,所以这本《太祖实录》应该真的是实录。

  但是这版《太祖实录》最后变成了所谓的《旧录》。

  因为宋太宗对这本《太祖实录》很不满,如他认为在写到陈桥兵变的时候没有写到自己,他告诉史官,兵变时自己就在太祖身边。

  最终他要求重修《太祖实录》,这回在修的时候,史官“躬承圣问及”。直到宋真宗初年新的《太祖实录》才修成,称为《新录》。

  宋太宗时期两次修太祖实录,我们完成可以想象到,很多事情都被宋太宗遮掩,对他的角色进行了美化渲染。

  而且宋真宗后期,又第三次重修太祖实录。虽然每次都已之前更加详实,但是裁剪、加工的事情是无法避免的。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宋太祖时期的历史,未免有失真之处。

  所谓的“金匮之盟”被大多数史学家被认为是伪造的。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争论已久,因为时间过去的太过久远,而史料的记载中也存在着诸多的疑点。因此,后人对这个问题也一直比较好奇。《太祖实录》本身在宋太宗时代就重新修订过,对这一问题存有疑惑有是人之常情。

  有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张荫麟先生的观点应该是最为客观的:

  而如果想要分析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看一下史料的记载,或许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答案。下面我给大家引入几个《涑水记闻》中的摘录供大家参考:

  根据这一段记录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答案,那就是在宋太祖还没有去世的时候,赵光义在宫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眼线。所以他可以在宋太祖刚刚去世就能够很快的知道这一消息,先发制人。

  第二段摘录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金匮之盟”出现的时间:

  根据这段记载我们有可以得知一个答案,那就是宋太宗不知道金匮之盟的存在。是他已经当上皇帝之后,赵普为了重掌权柄而出现的这么一个“金匮之盟”。可是这条记录并不合理:

  作为皇帝的继承人,订立如此重要的盟约,赵光义却不在现场,这说不通。

  当时赵光义已经继位很久,皇位已经稳定了,“金匮之盟”的出现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订立“金匮之盟”的时候赵匡胤正是壮年,他的儿子赵德昭也十一岁了,所以不存在赵匡胤死的时候赵德昭还是幼主这种假设。

  因此,我个人觉得“金匮之盟”应该是不存在的。但是金匮之盟不存在并不意味着赵光义继位就缺乏合理性。

  赵匡胤在世的时候确实没有立下太子,重新修订《太祖实录》只有可能修改一些细节。而立太子这种有关于国本的事是不可能抹掉的。

  赵光义在赵匡胤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为自己造势,可是宋太祖却没有进行处理。这只能说明两点第一点就是宋太祖确实有意传位于宋太宗,而另一点就是宋太祖已经无力改变赵光义羽翼丰满这一事实。

  赵匡胤在世的时候,每次出征都是由赵光义监国理政,赵德昭只是偶尔参与,从某种程度上来分析,赵匡胤也确实把自己的弟弟当继承人来培养的。

  或许“金匮之盟”是否存在尚有待考证,但宋太祖有意让赵光义继承皇位一事应该是属实的。起码在一开始的时候有过这样的想法。

  我个人比较推崇张荫麟先生的第三个观点,早期的时候兄弟两个对此事进行过交流,可是后来赵匡胤对此后悔了。只不过当时赵光义的权力太大,对立太子一事也就缄默不言,这也是为了维系宋朝内部统治稳定做的一种妥协。

  并不一定,历史上主动兄终弟及的例子不多,一般都是在非正常的情况下,才会兄终弟及。而且,如果皇帝无嗣,则会从侄子中过继而不会直接传给弟弟。更何况宋太祖去世时,只有五十岁,身体情况很好,尚有两子在世,根本用不着兄终弟及。而为什么他没有选择册立太子,笔者认为主要原因还在他的两个儿子身上。

  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在他去世时都已经基本长成。长子赵德昭在宋太祖时期一直没有被封王,历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祖驾崩时,德昭已经二十四岁,完全有执政的能力。但是,从赵匡胤生前对于德昭的态度来说,他似乎不是很喜欢这个儿子。史书记载:“(赵德昭)乾德二年出阁。故事,皇子出阁即封王。太祖以德昭冲年,欲其由渐而进,授贵州防御使。”赵匡胤没有按照惯例让赵德昭出阁即封王,以年幼为理由略显苍白,毕竟王爵是一种身份而不是官职,不需要实际能力,自古以来襁褓之中封王的比比皆是。而且,自乾德二年到赵匡胤驾崩,前后长达十年,赵匡胤都没有封赵德昭为王,其中耐人寻味。大抵是德昭喜愠不形于色,所以不受这个武将出身的父皇喜爱。

  而且,在烛影斧声之中,宋皇后在得知太祖的死讯后,派内监传的是秦王赵德芳,说明在宋皇后心中,继承人应该是赵德芳。据学者考证赵德芳的生母应该是宋太祖的王皇后,并非当时的宋皇后。所以,宋皇后不存在私心,应该是太祖在生前向皇后表示过要立赵德芳的意向。这样也就可以解释为何赵匡胤不立太子,他是想等待当时仅有十六岁的赵德芳再长大一些,直接废长立幼,立德芳为太子。所以,他一直不肯封赵德昭为王,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不希望他以王爵的身份获得影响力和朝臣的支持。等到立德芳为太子时,再封他的王爵。只可惜宋太祖骤然暴崩,一切都只能是推测了。

  事发突然,烛光斧影。

  

赵匡胤为什么没立太子,是真的要实行兄传弟吗?

  如果赵匡胤的儿子像李世民或是朱棣那猛,赵匡胤肯定不会把位子传给弟弟。赵匡胤把帝位传给弟弟而不是儿子,是为了保证家族不被人灭门。

  赵匡胤所处的五代是个比较特殊时代,那个时代极度崇尚武力,是一个靠枪杆子树立政权的时代。谁的手里有枪杆子,谁就能当皇帝,而谁要是不让枪杆子们(即武将们)满意,谁也会随时被人换掉。赵匡胤就是被手下的武将们推举上台,逼柴家的孤儿寡母下台,所以赵匡胤是明白整个五代的权力规则的。

  整个五代,就是一个不让武将们满意,武将们马上就叛变杀皇帝全家的时代,所以五代的朝代更迭极快。在五代,只要强力的开国君主死后,如果继承人没有匹敌开国君主的实力和威望,继承人分分钟会遭受到手下武将的反叛。武将只要成功就会成立新的王朝,这就是五代的由来。

  赵匡胤刚建立宋朝的时候,世道很不太平,周围有后汉南唐对他虎视眈眈,朝野上下还有想上位的武将等着模仿他,而赵匡胤的儿子还没成年,赵匡胤根本没办法帮儿子培养势力。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赵匡胤无视现实就把自己的儿子树立为太子,那相当于宣布大家准备好,我死了大家就可以来抢大宋了。武将篡位,国立国灭的游戏大家都玩了几十年了,你赵匡胤一时半会也改不过来哦!

  面对这样的局面,赵匡胤没有办法,只能选择培养自己的弟弟赵光义。选儿子当太子,小孩子没能力国内外的反对势力,儿子失败后老赵家可能就会被野心家杀光,所以赵匡胤只能选弟弟来继位,毕竟弟弟赵光义还是有一定威望的,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王朝往二世传承的时候都会出问题,只有宋朝没事,这不得不说是赵匡胤聪明。

  五代是个乱世,没有人讲仁义道德,大家就是比谁拳头大,所以在那个时代当皇储也是很危险的。因为当皇储就需要培养自己的势力,而只要皇储培养自己的势力,皇帝就会担心皇储是不是要干掉他。但是不让皇储培养自己的势力,皇帝又会担心将来皇储继位不能压服大臣,所以做皇帝很矛盾的。

  

赵匡胤为什么没立太子,是真的要实行兄传弟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赵匡胤天才般地发明了隐皇储制,就是明面上不明确说谁是皇储,但是会把钟意的继承人封王,让他的地位高于众臣,然后在加封一个叫京兆尹的官,相当于开封府的市长,方便继承人控制开封府。通过这样的手段,皇帝可以向天下发出暗示,说自己钟意某个人将来继承我的位子,但是没有实际给他名号,他如果造反提前杀了我,就什么也捞不到了。可是只要继承人老老实实等我死掉,反正首都已经在他的控制之下,全天下除了皇帝他的官最大,所以他又可以继位当皇帝。看到这里,只能说,皇帝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心眼太多了。

  赵光义在赵匡胤一朝就是晋王加京兆尹的配置,为了帮扶弟弟尽快建立能在乱世立足的势力,赵光义怎么拉帮结派,赵匡胤都是默许的。武将如果敢在禁军中培养自己的势力,赵匡胤一定不会轻饶,但是赵光义结交禁军将领,赵匡胤是鼓励的。

  历史上很多人一直都说赵光义得位不正,有谋杀哥哥的嫌疑,其实这都是污蔑。赵匡胤发明了隐储制,所以当时只封了弟弟做晋王,自己的儿子都没有封王,从这一点就看得出赵光义是名正言顺的大宋继承人。等赵光义继位后,继续发挥他哥的遗志,扫平了国内外的牛鬼蛇神,这个时候他们老赵家的富贵才算是保住了。

  还是那句话,天下未定,子女年幼,一旦赵匡胤有个三长两短,那么大宋朝很可能就要重蹈五代覆辙,而五代传位给幼子,国家就没有不灭亡的,所以赵匡胤为了大宋能长久,只能选自己的弟弟来继位。

  一切从实际出发,才是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合格表现。

  赵匡胤呀,你白辛苦了。费多大劲做了皇帝,到头来是为人做嫁衣!i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颖颖女装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