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颖颖女装网,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为什么一个兵团下的军队番号都没有连号?连号不是更好管理吗?

作者:颖颖女装网
文章来源:本站

  

为什么一个兵团下的军队番号都没有连号?连号不是更好管理吗?

  

为什么一个兵团下的军队番号都没有连号?连号不是更好管理吗?

  

为什么一个兵团下的军队番号都没有连号?连号不是更好管理吗?

  陈赓将军担任司令员的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所辖的三个军番号分别是第13军、第14军、第15军,这难道不是连号的吗?并且这三个军也都是二野的王牌军,所以这个问题不是绝对的,它涉及到部队番号和作战序列的不断演化过程。一般而言,一支军队的历史越久,其兵团级单位下属各部番号的“连号情况”概率越小,因为期间会产生很多的变数。

  (陈赓大将)

  我们以黄埔嫡系第1军为例,它在1925年8月正式组建时,所辖的三个师就是连号的,分别为何应钦第1师、王懋功第2师和谭曙卿第3师,该军以蒋某人为军长、何应钦为副军长、周公为政治部主任,也就是未来黄埔系几百万军队的鼻祖。这种部队在规模不大时的初始序列番号,其实一般是连号的,井冈山红军最早的四个团,不正是红28、红29、红30和红31团吗?

  但是部队毕竟是要壮大和扩编的,那么就会以初始“连号各部”单拉出去组建新的队伍,扩充以后再授予新的番号,久而久之,几何式的发展就会使曾经的连号变成没有规律的“跳号”。第1军参加北伐时,已经下辖第1、第2、第3、第14和第20师,后面两个师番号为什么不是第4和第5呢?因为分别是以独立2师和教导师改称的,而原来的第4师、第5师番号早已经授予了谭延闿的第2军(辖第4、第5、第6师)。

  (第四兵团第13军军长周希汉)

  第1军在北伐战争中招降纳叛,部队扩充非常迅速,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原来的各师扩建为军,这样曾经的五个师就会被拆出去独立发展,1927年该军第3师调出、1930年第2师调出,到1934年胡宗南升任代军长时,第1军所辖部队番号已经变成了第1师、第78师和独立旅。到抗战时期变成为第1师、第78师和第167师,与最初的三个师番号相比较,仅剩下个第1师还在其序列内,当然也就成为了跳号。

  (第14军军长李成芳)

  国民革命军初期北伐时只有八个军,而到了抗战初期已经有了49个军180个师的番号,其中大部分军级建制都是在抗战爆发后组建的,军级部队的各师实际番号选择,更多考虑的是战场情况、历史渊源和派系属性,至于是否“连号”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比如第74军就是在淞沪会战中火线成立的,由俞济时第58师和王耀武第51时合组。

  一方面,是这两个师都已经在淞沪战场跟日军作战,方便就近整合,另一方面,早在1935年追剿红十军团时,王耀武补充第1旅(第51师前身)就在浙江保安处长俞济时的指挥之下,有曾经比较良好的上下级关系。按资历和关系,当然是黄埔一期的俞济时为军长,直到1939年,再调入第57时同时王耀武接任军长,所以第74军有“三五部队”的绰号,完全是数字巧合,因为这三个师并不是按数字番号组合为军的。

  (第15军军长)

  军级单位尚且如此,那么当组建“兵团级”战略或者战役单位时,这一情况就更普遍了,我们要特别注意蒋系部队的“派系因素”,为了指挥得力和“肥水不流外人田”,其兵团级建制尽量(注意是尽量)选择同一派系的步兵军进行整合。比如1948年以整编第18军为基础组建第十二兵团时,当然就要优先考虑“土木系”的部队入选,首先是该整编军原辖的整11师恢复为第18军番号、整3师恢复为第10军番号。

  然后再把土木系第14军调入,从而形成了以第18军为核心,以第18军旁支第10军(被歼后以18军部队为基础重建的,军长覃道善)、第14军(军长熊绶春)为辅的“土木系”基本盘。由于兵力仍不充足,只好再调入原属汤恩伯系统的第85军,于是第十二兵团成为了下辖四个军一个快速纵队12万余人的强大兵团,这个时候已经不可能形成“连号”了。

  (原第1军军长何应钦)

  再比如东北蒋军的最大机动部队第九兵团,最初仅仅是下辖新3军和新6军的小型兵团,1948年5月扩编为大型机动兵团时,主要以原来的“远征军系统”各部队进行整合,于是下辖新1军(远征军)、新6军(远征军)、第71军(远征军)、第52军(原云南守备)、新3军(后建)和第49军(东北军余脉),并且以远征军系统出身的廖耀湘为司令官,连不连号已不重要。

  那么为什么陈赓兵团的三个军形成了连号呢?那是因为在1948年底之前,我军并无统一的数字序列番号,而是各野战军内部自行编号,二野的前身中原野战军就曾编有12个野战纵队,其中组建陈赓兵团(挺进豫西)时是以第4和第9纵队为主(也是跳号)。当1949年淮海战役结束后进行整编时,以第4纵队扩建成为两个军、以第9纵队编为一个军,由于是新授军级数字番号,当然也就很方便地整编为第13、第14和第15军。

  (第1军后任胡宗南)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咱陕北的红军被改编为第八路军,下辖三个师,每个师下辖两个旅,每个旅又下辖两个团。这三个式的番号并没有相互连接,分别是115师,120师和129师。这三个师的番号原来都属于东北军,东北军在西安事变之后被裁撤,空出来的这三个番号,就给了八路军。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八路军下下的三个师的番号并不连号,但这三个值每个师所下属的两个旅,以及每个旅所下辖的两个团,都是连号的。115师下辖343旅和344旅,120师下辖358旅和359旅129师下辖385旅和386旅,386旅下辖771团和772团,这个番号就都是衔接上的。

  不仅八路军如此,当时的国军中央军也基本上都如此。每个军所下辖的各师的番号并不相连,而每个师所下辖的旅和团的番号确实相互连接的。只有少部分的地方军阀的部队,军的番号之下所属的格式的番号是相互连接的。比如滇军60军就下辖181,182和183三个师。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军队编制体制之下,师是整个军队的基础组成单位,师以上的军,军团,集团军,兵团,方面军,战区都是指挥机构。为了作战时期指挥方便,才设立的师以上的这些作战单位。所以除了抗战初期的一些地方军阀部队之外,国军绝大多数时期,每个军所下辖的师的番号都不相互连接。

  这个道理其实和现在的的足球俱乐部的球员球衣号码很类似。虽然从理论上说,每个俱乐部都完全可以把在场上的所有运动员编为从1号到11号,但因为联赛所需要的时间很长,所以每一场比赛的首发都需要进行轮换,也就会出现每个球队在场上的球员的球衣号码并不相互连接的情况。再加上为一些功勋球员保留号码等其他情况,就让每个俱乐部的球员球衣号码看上去都很混乱。

  军队打仗也同样如此,一旦战争开始,饭后相连的部队不一定能够在同一时期出现在同一个战场,即便是在同一个战场,也不一定是在同一条战线上。所以一旦要在战争进行的过程中对军队进行重新编,就必须要考虑到在每一个战场和每一条战线上指挥的方便。大体上是在同一条战线上的部队会被编入同一个番号之下,十以上的军,集团军和兵团都是这样编组的。

  以东北野战军为例,东北野战军在解放战争开始的时候,统一编为纵队,而在战争进行的过程当中,每个纵队都处在不同的战线上。而到1949年初,军委对全军的部队发号重新编组的时候,给每一个野战军所给的军的番号,基本上是按照纵队的番号顺序转换,这就造成了在同一个战场上相互配合作战的部队的番号并不连接的情况。

  而在兵团编组的时候,因为战争还正在进行,尚未完全结束,所以基本上是把在同一个战场上的部队编入同一个兵团。这也就出现了,同一个兵团所辖属的,每个军的番号不相连接的情况。而在兵团编组完成之后,根据战争发展的需要,一个兵团所下属的军也经常会临时配送给其他兵团进行指挥。比如在解放海南岛的战役中,韩先楚的40军就并不隶属于邓华的14兵团,而是临时配属指挥的。

  兵团本身也不是属于临时性的指挥机构,并不是常设的机构。所以每个兵团指挥的军,也完全可以在战争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临时进行调整的。甚至每个军所下属的各个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邱清泉的第5军,就曾经把原来指挥的96师调到70军,又另外调入了46师。

  连号?您当从银行取新票子呢?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各兵团下辖各军的番号都是“连号”,那么稍微会点儿算术的人恐怕都可以推论出各个兵团的编制与下属各军的番号,不是吗?部队番号、编制虽然谈不上是什么高等级保密的东西,但起码也不能搞得路人皆知吧?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很多部队对外要使用数字代码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如著名的8341部队等等。

  兵团下辖番号“连号”的军,在一九四九年二、三月整编之后是事实存在的,如著名的二野四兵团(兵团司令陈赓大将),其下辖的三个军番号就是“连号”的,即13军、14军、15军(15军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改编为了空降兵军)。究其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连号”。因为二野四兵团是在原中野四纵基础上扩编形成的,虽然老底子是中野四纵,下辖的三个军却不是中野原来就已经存在的纵队,而是新组建的三个军,新组建时直接给三个连续的番号也便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之所以二野四兵团下辖的三个军番号“连号”,而其他多数兵团下辖的军番号却不“连号”,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有不少军在整编前原本就已经存在了,在一九四九年只是更改了一下番号而已,在这方面四野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九四九年二、三月整编时,除特纵、铁纵等之外,四野已经存在十二个纵队了。整编时并没有将原部队建制打乱重新混编,只是按照纵队原本的番号类推、将纵队番号改为了军,一纵改三十八军、二纵改三十九军……十二纵改四十九军。除此之外,在长春起义的滇军曾泽生部(原国军六十军)改编为五十军,四野共下辖十三个军。

  因为组建新的兵团级作战单位时,兵团的雏形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因此兵团下辖各军便没有有按照“连号”模式编成。四野下辖四个兵团,40、45、46军划归12兵团,38、47、49军划归13兵团,39、41、42军划归14兵团,43、44、48军划归15兵团,50军因性质特殊,暂时没有编入四个兵团之中。

  其实,番号“连号”对于部队而言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最简单,如四野12兵团,难道说把38、39、40军编为12兵团就比现实中40、45、46军编为12兵团便于指挥了?显然不是!因为各军驻地、作战方向、综合实力等各方面的差异,硬按“连号”模式编制才更加不便于统一指挥!兵团下辖各军番号“连号”,除了好看,恐怕没有任何优点……

  首先为了保密,部队连号很容易让敌人知道你是哪个部队的。第二现在部队基本都是合成部队,各兵种都有更不可能连号。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我是浮沉的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一个兵团下的各部队番号是不是连号,和能不能有效管理部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连号的部队番号除了看起来比较顺眼之外,没什么其他的用处。能不能管理好部队主要的原因是:将领的个人能力和改兵团下辖部队的数量有关系。

  其中由于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兵团”和“军”的编制确立的时间比较晚,且当时已经处于解放战争后期,部队内部基本上没有什么调动部队,因此部队的番号都比较齐,

  在1948年底,各野战军开始把直辖的“纵队”改为“军”,一个兵团下辖数量不等的几个军。西北野战军为第一至第二兵团,中原野战军为第三至第六兵团,华东野战军为第七至第十一兵团,东北野战军为第十二至第十七兵团,华北野战军为第十八至第二十兵团。如中国解放军第一兵团下辖一个第1军,而第1军又下辖了番号为第1—3师的三个师,部队番号看起来是非常的整齐。

  而国军方面番号顺序则是相当的混乱,个人感觉这是研究国军战史一个很有趣的点,通过各种错重复杂的番号,可以了解国军各部的历史与沿袭,非常有趣。

  自从国民革命军开始第一次北伐战争后,国军各部的番号从此就开始变得混乱,我们就拿解放战争中的第七兵团来说说。

  这个第七兵团最早成立于1948年1月,是东北战场上的一个兵团 。名义上是一个兵团,但实际上只有一个第71军的兵力,由于始终没有其他的部队可以编进来,后来就把第七兵团的番号给撤销了。

  到了1948年6月,国军为了反攻开封在战场上临时组建了第七兵团,以欧寿年为司令,下辖整编第72师、整编第75师和新编第21旅。但是这个兵团成立不久,就在豫东战役中被解放军包围,经过一番激战过后只剩下一个打残了的整编第75师,这个短暂的第七兵团存在不足一个月。

  由于黄百韬在豫东战役中避免了整编第75师的覆灭,国防部就任命黄百韬为新的第七兵团司令。在淮海战役期间,除了原本下辖的第25军、第63军和第64军三个军外,又增加了第44军和第100军两个军。此时的第七兵团简直就是一个大杂烩,第25军师黄百韬的老本,第44军是川军,第63军、64军师粤军,第100军则是中央军嫡系部队,番号部队的混乱和各军出身的复杂,是第七兵团在碾庄全军覆没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第七兵团的历史就可以看出军队番号是多么的混乱,造成混乱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的部队番号本来就很混乱,一般都是按照所在战场上各军的位置进行编组,连号的可能性非常低。二、军队在战场上经常被歼灭或重组,如果一个兵团下辖的部队没了,那么番号肯定就会随之改变。三、军队的内部派系十分复杂,打乱部队的编制可以更好的控制部队,但是造成的后果也很严重。

  兵团是作战单位不是训练单位!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来做,比如炮兵师有三个团,战时一个团在甲兵团、一个团在乙兵团、一个团在丙兵团,但这三个团番号仍用炮一团、炮二团、炮三团番号。侦察兵、通信兵、炮兵等都是根据战时需要编组的成建制合成作战单位,现代战争沒有清一色炮兵或清一色步兵拉去作战的。

  不知你指的是国军还是共军?国军或许是这样的,但共军绝对是有连号的。例如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所辖之三个兵团就是连号的,第三兵团(10军、11军、12军);第四兵团,司令员陈赓。其麾下的三个军分别是13军(周希汉)14军(李成芳)15军();第五兵团(16军、17军、18军)。怎么能说没有连号呢???????

  部队在组建之初,其番号自然是连号的。如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四大野战军加华北军区的部队根据《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将各野战军的纵队改为军,其中华北军区所属的第18、19两兵团各下辖三个军的番号是连号的,分别为60、61、62;63、64、65。此外,第二野战军的三个兵团下辖的三个军番号也是连号的。其中第三兵团,下辖第10、11、12三个军;第四兵团下辖第13、14、15三个军;第五兵团下辖第16、17、18三个军。

  兵团相当于集团军,属于战役军团,通常下辖若干个军,其编制并不固定。因此,兵团下辖的军番号会根据作战任务的不同而重新编组。如四野的第15兵团下辖第43、44、48三个军,广州解放之后,除第43军之外的另外两个军一个用于卫戍广州,一个则用于剿匪。为了解放军海南岛,命令隶属于第12兵团的第40军划归第15兵团指挥。

  另外,部队经常进行整编,一些部队的番号被撤销。如二野的第三兵团最初下辖第10、11、12三个军,新中国成立后,第10军和第11军的番号被撤销,所属的一些师番号也被撤销,未被撤销的师则编入其它军的作战序列。1951年,从西南军区抽调3个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下辖第12军,军长曾绍山;第15军,军长;第60军,军长韦杰。

  如果由当地的或者相近地方的几个军组建的兵团就可以连号。比如解放战争时期的一野、二野、三野、四野的兵团都有连号的情况;

  如果是根据现场态势,由到达战场或者特定地域的几个原来编排好番号的军组建的兵团就没办法连号。比如国军的邱清泉兵团、杨佰涛兵团、黄维兵团。

  这种事不一定,有可能是连着也有可能是不连着。

  兵团是在解放军历史上在解放战争末期到建国初期存在的一种军队集团,兵团大体上相当于集团军,不过兵团里边技术兵种部队比较少,而步兵部队的成分比较大,一个兵团一般是保持在10万人左右。

  陈赓指挥的第4兵团下辖13、14、15军,这三个军都保留到了今天。这个也是顺序排的。

  兵团在1947年就已经是出现,不过当时通常用指挥员的名字命名,比如最有名的是陈赓-谢富治兵团,程子华兵团等,也有用兵团所处位置和担负任务来命名,比如西北野战兵团、东野先遣兵团等。

  四野也是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可能林罗刘不想再这种事上费心思。其实,一个军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独立单位,能够承担一些独立的战役任务了,编到哪个兵团就是一个电报的事,非常方便。临时编组很容易。

  三野是按照战斗力高低搭配的,不过就像上边说的,军或者纵队已经是一个独立性很大的单位,更换一个兵团就是一个电报,一道书面命令的事,很简单。

  到了全军整编,统一番号的时候,解放军兵团才开始用数字表示,不过绝大多数野战军都是按照高低搭配的原则来配备,也就是按照战斗力的强弱来分组,一个战斗力强的军加上战斗力中等的,再加上一个战斗力稍微弱一点的。除了四野,四野是按照番号排的,比如后来的第一批入朝部队13兵团,原来就是38、39、40三个军,而这3个军都是四野中的一等主力,不过在编成东北边防军的时候,又增加了42军、50军、66军等部队,这样才使番号有点乱了。

  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由颖颖女装网编辑,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